1
|
双木起而二马废——试论林黛玉形象对冯小青的继承和超越 |
王人恩
|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4
|
|
2
|
先锋小说与“五四”文学的审父意识比较 |
罗伟文
|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3
|
|
3
|
《关雎》诗解辨正 |
孙桂平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6
|
|
4
|
沙僧与西域因缘考释 |
夏敏
|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5
|
二三十年代倡导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 |
罗关德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6
|
性·母性:女性身份的文化反省——论王安忆的“三恋”、铁凝的“三垛” |
张瑷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6
|
|
7
|
论语言的“不足述意” |
付义荣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1999 |
3
|
|
8
|
人的尊严意识──《随想录》人文思想资源探索 |
郑波光
|
《江淮论坛》
CSSCI
|
1997 |
1
|
|
9
|
汉末魏晋诗人的时空慨叹 |
田彩仙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0
|
论写作教学中的分级训练 |
罗关德
|
《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1
|
魏晋文学家族的家族意识与创作追求 |
田彩仙
|
《中州大学学报》
|
2001 |
2
|
|
12
|
“六更”琐考 |
王人恩
|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4 |
1
|
|
13
|
高校开设“网络文学”课程的调查与思考 |
黄海蓉
|
《怀化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4
|
阮籍《咏怀》诗的意象组合 |
田彩仙
|
《社科纵横》
|
2000 |
2
|
|
15
|
贾宝玉的“意淫”疏解 |
郭帼英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1 |
2
|
|
16
|
《离骚》未尽灵均恨 更有情痴抱恨长──试论《红楼梦》与屈原赋 |
王人恩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0 |
1
|
|
17
|
《燕青博鱼》的语言特色及情节指瑕 |
郭帼英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0 |
|
18
|
韩少功《暗示》的隐秘信息 |
罗关德
|
《江淮论坛》
CSSCI
|
2004 |
0 |
|
19
|
散文诗:怡人而不累人的艺术──郭风散文诗的启示 |
郑波光
|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0 |
|
20
|
浅谈蔡澄清对传统语文教育的选择与发展 |
张哲英
|
《内蒙古统计》
|
200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