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的茶树越冬期REC、SPAD和MDA预测模型
1
作者 徐阳 毛艺霖 +5 位作者 李赫 王玉 王双双 钱文俊 丁兆堂 范凯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6-263,共8页
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是评价茶树抗寒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上,茶树抗寒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理化参数。然而,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具有破坏性。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茶树抗寒性REC、S... 抗寒生理指标的测定是评价茶树抗寒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上,茶树抗寒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测定茶树在低温胁迫下的理化参数。然而,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具有破坏性。该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多光谱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茶树抗寒性REC、SPAD、MDA预测模型。首先,采集了低温胁迫下32份育种材料的多光谱与高光谱图像,并测定相应茶树叶片的REC、SPAD、MDA、SP和SS含量。其次,对其中的高光谱图像数据采用MSC、SNV、S-G、1-D和2-D五种方法进行光谱预处理,采用UVE和SPA两种方法筛选特征波段。最后,分别对多光谱和高光谱数据采用SVM、RF和PLS算法建立茶树抗寒性REC、SPAD、MDA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MSC、SNV、S-G、1-D和2-D联合预处理后的光谱更加稳定,峰谷更加突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高;(2)UVE算法筛选的特征波段数量最多,而SPA算法筛选的特征波段数量最少,更适合高光谱数据建立回归模型;(3)RF模型在多光谱成像预测叶片的REC(R_(p)=0.7352,RMSEP=0.0771)、SPAD(R_(p)=0.5029,RMSEP=6.6818)和MDA含量(R_(p)=0.7846,RMSEP=8.8853)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SPA-SVM模型在高光谱成像预测叶片的SPAD(R_(p)=0.7349,RMSEP=4.1546)和MDA(R_(p)=0.6858,RMSEP=8.5488)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SPA-PLS模型在预测REC(R_(p)=0.6298,RMSEP=0.0669)方面具有最高的精度。因此,基于多光谱、高光谱成像和机器学习算法的REC、SPAD、MDA预测模型提供了一种准确、无损和高效的方法,对茶树抗寒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多光谱成像 高光谱成像 机器学习 无损检测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对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付乃峰 洪永聪 丁兆堂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109,共4页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处理对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与尿素配施能显著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能有效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大量碱解氮;在肥料施入后的6个阶段内,不同...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控释肥与尿素配施处理对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与尿素配施能显著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含量,能有效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大量碱解氮;在肥料施入后的6个阶段内,不同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且出现迅速下降与缓慢降低两个阶段,84天后,土壤中碱解氮含量降至最低值。控释肥与尿素配施显著增加茶叶中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和酚氨比,能有效提高绿茶品质,3种不同施肥处理中,以30%控释肥与70%尿素处理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控释肥 尿素 碱解氮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吸附树脂对茶多酚和咖啡碱吸附及洗脱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纪小燕 王玉 +1 位作者 丁兆堂 曲宝涵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8-120,共3页
利用绿茶茶汤为实验材料,通过超滤浓缩后,选择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进行静态吸附、静态洗脱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聚酰胺对茶多酚有较好的吸附性,3×10-4mol.L-1酒石酸和85%食用酒精是较好的洗脱剂,建立聚酰胺树脂吸附... 利用绿茶茶汤为实验材料,通过超滤浓缩后,选择不同型号的大孔吸附树脂,进行静态吸附、静态洗脱实验和动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聚酰胺对茶多酚有较好的吸附性,3×10-4mol.L-1酒石酸和85%食用酒精是较好的洗脱剂,建立聚酰胺树脂吸附茶多酚过程的传质模型,计算出传质区长度和传质系数,得出最佳上样流速为1.4×10-4m.s-1,最佳上样体积为30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吸附树脂 茶多酚 吸附性能 洗脱性能 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苗叶片低温诱导蛋白提取分离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楠 洪永聪 +1 位作者 丁兆堂 王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1-74,共4页
本文研究冷驯化过程中茶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提取分离冷驯化茶苗叶片的低温诱导蛋白。结果表明:①与离体叶片相比,冷驯化茶苗叶片更适宜用来分离茶树低温诱导蛋白,其表现为质膜相对透性变化不大,... 本文研究冷驯化过程中茶苗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不同方法提取分离冷驯化茶苗叶片的低温诱导蛋白。结果表明:①与离体叶片相比,冷驯化茶苗叶片更适宜用来分离茶树低温诱导蛋白,其表现为质膜相对透性变化不大,而且可溶性蛋白含量保持在较高水平。②与丙酮沉淀法、TCA/丙酮沉淀法、硫酸铵沉淀法和直接提取法相比,改良Tris-HCl法最适于冷驯化茶苗叶片低温诱导蛋白的分离提取,其特点是蛋白样品得率高、蛋白条带多且清晰、杂质干扰程度少、操作步骤简易。另外,在冷驯化蛋白提取样品中还发现了大小分别为25、35和90 KDa的蛋白差异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驯化 低温诱导蛋白 提取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茶园土壤养分水平与年变化动态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倩 丁兆堂 +2 位作者 王玉 张新富 洪永聪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19-123,共5页
充分了解崂山茶区茶园土壤的养分水平,对合理施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崂山绿茶重点种植区内茶园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动态,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 充分了解崂山茶区茶园土壤的养分水平,对合理施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崂山绿茶重点种植区内茶园土壤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动态,并运用SPSS软件,对所选茶园的土壤养分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养分指标因季节和地点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茶园按土壤养分水平分为高、中、低三等,且不同等级的茶园养分均呈现明显的年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茶园 有机质 速效养分 动态变化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喷灌施用专用水溶肥在幼龄茶树上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树亮 梁斌 +2 位作者 丁兆堂 王玉 李俊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5期252-256,共5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配方的茶树专用水溶肥对茶园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和茶叶品质指标的影响,并阐明土壤酶指标与茶叶品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茶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 采用大田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施用不同配方的茶树专用水溶肥对茶园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土壤中脲酶、蔗糖酶活性和茶叶品质指标的影响,并阐明土壤酶指标与茶叶品质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茶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分别与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微喷+专用水溶肥"的模式可以降低茶园土壤pH,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茶叶品质,为北方幼龄茶园种植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喷灌 茶树 水溶性肥料 土壤酶活性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摘期野生菊花主要功效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纪小燕 王玉 +2 位作者 丁兆堂 张新富 袁从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4,共5页
为了更好的对野生菊花进行开发利用,对不同采摘期野生菊花的功效成分进行研究,并将其结果与栽培型菊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菊花中主要功效成分绿原酸、总黄酮及挥发油的含量都高于栽培型菊花,且孕蕾期中功效成分含量高于开花期。
关键词 野生菊花 黄酮类化合物 绿原酸 挥发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叶片解剖结构变异特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玉 张金霞 丁兆堂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10期209-212,共4页
为研究‘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叶片的抗寒性变异,筛选抗寒茶树种质资源,对204份‘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材料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地鉴定与评价。采用徒手切片法,观测叶片总厚度、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状组织层次和厚度... 为研究‘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叶片的抗寒性变异,筛选抗寒茶树种质资源,对204份‘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材料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地鉴定与评价。采用徒手切片法,观测叶片总厚度、角质层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状组织层次和厚度、海绵组织松紧度和厚度等,并根据测定结果计算有关比值。结果表明,‘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单株叶片的组织结构差异较大,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69,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3.69%,变异类型比较丰富,在很多成分上变异系数较高,且符合抗寒组织特征。通过叶片解剖结构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前3类种质材料的抗寒性较强。因此,可以利用‘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单株在叶片解剖结构上的变异特性,初步筛选茶树抗寒种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山种’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采摘期崂山绿茶主要品质化学因子构成及变化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玉 李倩 +2 位作者 丁兆堂 张云伟 王漪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通过测定崂山茶区不同采摘期茶叶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采摘期茶叶品质构成因子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养分水平下,崂山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因不同的采摘期而存在极显著差异,水浸出物含量... 通过测定崂山茶区不同采摘期茶叶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的含量,分析不同采摘期茶叶品质构成因子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养分水平下,崂山绿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因不同的采摘期而存在极显著差异,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茶多酚含量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咖啡碱含量在三类茶园中差异均显著,夏茶含量略低于春秋两季;氨基酸含量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春茶含量明显高于夏秋茶,秋茶略高于夏茶;酚氨比变化极显著,春茶明显低于夏秋茶,品质最好。为茶园土壤养分及生态环境调控与崂山绿茶分级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崂山绿茶 采摘期 化学成分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玉 王会 丁兆堂 《山东农业科学》 2012年第5期28-32,共5页
通过对204份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材料系统鉴定评价,发现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抗寒性差异很大,其中叶片解剖结构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69,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3.69%,叶片生理指标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2.01,平均变异系数达到18.22... 通过对204份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材料系统鉴定评价,发现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抗寒性差异很大,其中叶片解剖结构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69,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3.69%,叶片生理指标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2.01,平均变异系数达到18.22%。通过对黄山种自然杂交后代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指数和生理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一类种质材料抗寒性较强,其中0708-1104、0708-2501等材料属于抗寒性特强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山种 解剖结构 生理指标 变异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名丛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石玉涛 郑超 +5 位作者 黄华娟 吴玲凤 谢燕云 严玉琢 郑淑琳 罗盛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5期184-188,共5页
以‘金毛猴’、‘金罗汉’、‘留兰香’、‘玉麒麟’、‘玉观音’等5份武夷名丛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多糖,分析了茶多糖的基本组分,并采用D-脱氧核糖-铁体系法研究了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 以‘金毛猴’、‘金罗汉’、‘留兰香’、‘玉麒麟’、‘玉观音’等5份武夷名丛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主要生化成分含量,通过水提醇沉法提取茶多糖,分析了茶多糖的基本组分,并采用D-脱氧核糖-铁体系法研究了茶多糖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5份名丛中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茶多糖中糖醛酸、中性糖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武夷名丛种质资源具有生化成分多样性;‘玉观音’、‘金毛猴’、‘玉麒麟’、‘金罗汉’、‘留兰香’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IC50分别为4.37、4.80、6.21、6.31、6.75 mg/mL,均高于阳性对照Vc(IC50=26.03 mg/mL),表明武夷名丛茶多糖是一种较好的羟基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不同名丛间茶多糖活性具有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名丛 生化成分 茶多糖 羟基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茶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素红 洪永聪 +1 位作者 曾明森 王定峰 《茶叶科学技术》 2009年第2期5-10,共6页
茶树[Camellia sinenesis(L.)O.Kuntze]源于中国,兴在亚洲,传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茶产业是我国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 茶树[Camellia sinenesis(L.)O.Kuntze]源于中国,兴在亚洲,传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茶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茶产业是我国丘陵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效益明显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中,现代高新技术显现出越来越强的支撑作用。最近十多年来,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己成为茶树科学研究中最活跃和进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优异茶树种质资源,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茶树育种的新技术平台,研究茶树抗性特性,分析茶树功能基因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技术 茶树育种 科学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展望 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 传统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梗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吴颖 张婉婷 +1 位作者 丁兆堂 张凌云 《中国茶叶》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铁观音茶梗为研究材料,以水为溶剂,对茶多糖(简称TPS)提取与纯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乙醇沉淀法条件是水醇比为1:2.5,沉淀时间为1.5h,离心时间为5min(5000r/min)。TPS的脱蛋白采用Sevag法,脱蛋白次数以3次较适宜。选取Sephadex G-... 以铁观音茶梗为研究材料,以水为溶剂,对茶多糖(简称TPS)提取与纯化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乙醇沉淀法条件是水醇比为1:2.5,沉淀时间为1.5h,离心时间为5min(5000r/min)。TPS的脱蛋白采用Sevag法,脱蛋白次数以3次较适宜。选取Sephadex G-100柱层析进一步纯化TPS,用0.1mol/L NaCl溶液洗脱,用试管收集20管,5mL/管,得到洗脱曲线为单一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茶梗 提取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小波变换和可见光谱的茶树冻害程度评估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赫 王玉 +5 位作者 范凯 毛艺霖 丁仕波 宋大鹏 王梦琪 丁兆堂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4-240,共7页
茶树冻害鉴定是评价茶树抗逆性、指导茶园越冬管理的基础。茶树冻害鉴定的传统方法主要通过人工观察茶树叶片的冻害数量和冻害程度,存在准确率低,效率低,主观性强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小波变换和可见光谱的茶树冻害程度评估... 茶树冻害鉴定是评价茶树抗逆性、指导茶园越冬管理的基础。茶树冻害鉴定的传统方法主要通过人工观察茶树叶片的冻害数量和冻害程度,存在准确率低,效率低,主观性强等缺点。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小波变换和可见光谱的茶树冻害程度评估框架。首先,采集了1 000张茶树受冻后的树冠图像,并且按照4∶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对训练集图像的冻害叶片进行标注。其次,采用Faster R-CNN网络对茶树的冻害叶片进行识别提取,并且分别选择了AlexNet、 VGG19和ResNet50三种特征提取器,选择鲁棒性最高的特征提取器作为主干网络。然后,将提取到的茶树冻害叶片图像进行小波变换增强处理,从而得到了一张低频率和三张高频率的图像。将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图像和未经小波变换处理的图像分别输入到VGG16、 SVM、 AlexNet、 ResNet50等网络对冻害叶片进行分级,比较四种网络的分类性能。根据冻害叶片的数量、冻害叶片的程度,不同冻害程度叶片的权重系数,对茶树受冻程度打分,从而对茶树整体的冻害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基于ResNet50的Faster R-CNN模型提取茶树冻害叶片的性能最好,其查准率为93.33%,查全率为92.57%,高于VGG19和AlexNet作为主干网络的识别性能,可以确保大多数的冻害叶片都能被提取出来,并为叶片的冻害程度进一步分级提供基础。(2)VGG16模型分类不同冻害程度的叶片的整体准确率为89%,高于其他模型(SVM、 AlexNet、 ResNet50)的整体分类准确率,表明VGG16模型具有较高的鲁棒性。(3)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冻害叶片图像与未经小波变换处理后的冻害叶片相比较,能提升模型的整体分类准确率2%~6%。说明小波变换增强技术可以提高网络的准确率。因此,本实验框架可以准确和高效地将茶树冻害叶片进行分级,对于茶园冻害程度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为北方茶园的越冬防护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冻害叶片 Faster R-CNN VGG16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茶区茶树根围AM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23
15
作者 吴丽莎 王玉 +2 位作者 李敏 丁兆堂 刘润进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9-505,共7页
为调查崂山茶区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的分布状况,于2007年9月从青岛崂山茶区12个茶园采集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围土样,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测定其物种丰度、频度、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 为调查崂山茶区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资源的分布状况,于2007年9月从青岛崂山茶区12个茶园采集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围土样,采用湿筛倾注–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测定其物种丰度、频度、孢子密度、相对多度、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共分离到AM真菌3属22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出现的频度最高,其次是球囊霉属(Glomus)。AM真菌孢子密度以晓望村茶园最高,高家村茶园最低;种丰度以常家村茶园最高;常家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高于其他茶园。光壁无梗囊霉(Acaulospora laevis)是北崂茶厂、万里江茶园、樱山春茶园、万里江有机茶园、常家村茶园和桑园村茶园的优势种;波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undulata)为万里江有机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隐球囊霉(Glomus occultum)为樱山春茶园、晓望村茶园和万来客茶园的优势种。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对环境因子与崂山茶区AM真菌群落组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因子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pH值>土壤速效钾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根真菌 茶园 丰度 频度 孢子密度 CC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CBF1基因密码子使用特性分析 被引量:48
16
作者 郭秀丽 王玉 +1 位作者 杨路成 丁兆堂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14-1623,共10页
转录因子CBF(C-repeat-binding factor)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是植物抗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文章运用CHIPS、CUSP和CodonW在线程序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CBF1基因(CsCBF1)序列进行分析,并与茶树基因、模式植物基因组和其他... 转录因子CBF(C-repeat-binding factor)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是植物抗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子。文章运用CHIPS、CUSP和CodonW在线程序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CBF1基因(CsCBF1)序列进行分析,并与茶树基因、模式植物基因组和其他植物CBF基因进行比较,对了解CsCBF1基因密码子使用特性,并为其选择合适的表达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CsCBF1基因与70个茶树基因对密码子的使用有明显的差异,CsCBF1基因偏好使用以G/C结尾的密码子,而筛选的70个茶树基因偏好使用以A/T结尾的密码子。在密码子使用频率上,CsCBF1基因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烟草(Nicotiana tobacum)的差异小于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的差异;因此,拟南芥、烟草更适合作为CsCBF1基因的外源表达宿主。通过分析40种植物CBF基因编码特点可知大部分CBF基因偏好使用以G/C结尾的密码子,这可能与基因的特殊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CBF1基因 密码子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儿茶素组分的变异特性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金霞 丁兆堂 +1 位作者 洪永聪 王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6-740,共5页
对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204份种质作为试材,对其儿茶素6种组分进行测定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在儿茶素组成成分上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 对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种质资源表型性状进行调查,从中筛选出204份种质作为试材,对其儿茶素6种组分进行测定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山群体种自然杂交后代在儿茶素组成成分上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78,变异系数平均为31.2%。根据儿茶素品质指数和儿茶素总量分别对204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制绿茶的种质材料15份、适制乌龙茶的种质6份、适制红茶的种质7份。从中筛选出一批特异的资源,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含量、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之比均较高的种质材料4份,品质指数高的特异资源5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黄山群体种 儿茶素 多样性 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指数预测茶树种质材料的抗寒性 被引量:22
18
作者 王玉 洪永聪 +3 位作者 丁兆堂 张新富 王漪 范凯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6-130,共5页
以表型性状优良的50份黄山群体种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它们的叶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50份种质材料的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X1)、上表皮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X2)、栅栏组织厚度与总厚度厚度比值(X3)、角质层厚度... 以表型性状优良的50份黄山群体种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它们的叶片解剖结构。结果表明,50份种质材料的栅栏组织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X1)、上表皮厚度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X2)、栅栏组织厚度与总厚度厚度比值(X3)、角质层厚度与总厚度比值(X4)以及海绵组织厚度与总厚度比值(X5)等都存在显著差异;提出叶片解剖结构指数(Y)的计算公式为Y=0.5X1+0.2X2+0.2X3+0.05X4+0.05X5;依据解剖结构指数50份种质材料及4个对照品种被聚类成三个不同特点的类群,并且可以预测第一、二类群中的30份材料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茶树叶片解剖结构指数的评价体系,可应用于茶树幼苗期抗寒性的早期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片解剖结构指数 种质材料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崂山绿茶儿茶素组分含量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倩 王玉 +1 位作者 丁兆堂 张新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0-673,共4页
本文在前期崂山茶园土壤养分研究的基础上,分不同季节对茶叶进行采样分析,运用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并计算儿茶素品质指数,分析儿茶素各组分在不同季节及不同养分水平茶园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总... 本文在前期崂山茶园土壤养分研究的基础上,分不同季节对茶叶进行采样分析,运用HPLC法,测定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主要组分含量,并计算儿茶素品质指数,分析儿茶素各组分在不同季节及不同养分水平茶园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各单体C、EC、EGC、GCG、ECG、EGCG均呈现出春低、夏高、秋居中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儿茶素品质指数也呈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土壤养分水平下茶叶中儿茶素总量、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无论在春夏秋季均存在显著差异,养分水平低的茶园各含量明显低于养分水平均衡的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组分 季节变化 HPLC 崂山绿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期茶树叶片生理指数分析及抗寒种质材料的筛选 被引量:13
20
作者 洪永聪 王玉 +1 位作者 丁兆堂 张新富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15-218,共4页
以叶片解剖结构指数较高的30份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它们的叶片生理指标和田间冻害发生程度。结果表明,30份种质材料的质膜相对透性(X1)、可溶性糖含量(X2)、可溶性蛋白含量(X3)和冻害发生程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生理指数(Y1... 以叶片解剖结构指数较高的30份种质材料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它们的叶片生理指标和田间冻害发生程度。结果表明,30份种质材料的质膜相对透性(X1)、可溶性糖含量(X2)、可溶性蛋白含量(X3)和冻害发生程度都存在显著差异;叶片生理指数(Y1)的计算公式为Y1=0.45X1+0.3X2+0.25X3;冻情指数(Y2)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2=2.799+0.050X1-0.401X2-1.850X3;30份种质材料被聚类成三个不同特点的类群,并且可以判断第一、二类群中的19份材料具有很强的抗寒能力。茶树叶片生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可应用于茶树幼苗期抗寒性的鉴定,从而提高抗寒种质材料的筛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期 茶树 叶片生理指数 种质材料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