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6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与人类血液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孟冬梅 苗志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79-983,共5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nt(19-25nt)在进化方面属保守的非编码RNAs,miRNA与靶mRNA3′端非翻译区序列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广泛而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miRNA的特征、... 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nt(19-25nt)在进化方面属保守的非编码RNAs,miRNA与靶mRNA3′端非翻译区序列不完全互补结合,抑制翻译,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表达。miRNA在人体内发挥着非常广泛而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对miRNA的特征、功能特点及在人类血液系统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基因调控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病人血液中分子物质清除效果 被引量:24
2
作者 翟丽慧 王冲 崔岩 《齐鲁医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病人血液中中分子物质清除的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尿毒症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连续4周;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抽取血液检测中...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对尿毒症病人血液中中分子物质清除的效果。方法将40例慢性尿毒症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联合组采用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连续4周;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连续4周。治疗前后抽取血液检测中分子物质的含量,并观察两组血压、皮肤瘙痒、睡眠不良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分子物质均有下降,但联合组中分子物质下降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t=2.54,P<0.05),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χ2=4.86,P<0.05)。结论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可有效清除中分子物质及减轻皮肤瘙痒,改善血液净化效果,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尿毒症 中分子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山峰 李坤 +1 位作者 孙运波 徐岩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10-312,共3页
①目的观察在传统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同时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的疗效.②方法 2002~2004年23例SAP病人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同时行CBP,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滤器为AN69膜,面积0.9 m2,均以前稀释法输入置换液... ①目的观察在传统方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同时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的疗效.②方法 2002~2004年23例SAP病人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同时行CBP,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模式,滤器为AN69膜,面积0.9 m2,均以前稀释法输入置换液,流速为2 500~4 000 mL/h,血液体积流量130~180 mL/min,所有病人均72 h连续血滤.采用普通肝素抗凝.监测CBP前后病人症状体征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行动脉血气分析和APACHEⅡ评分,测血中内毒素水平.③结果 CBP治疗后病人发热、心动过速、呼吸窘迫、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APACHEⅡ评分明显降低(t=3.27,P<0.01);血清胆红素(T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淀粉酶(AMS)、尿素氮(BUN)、肌酐(Scr)明显降低(TB、AST、AMS:t=2.33~2.67,P<0.05;BUN、Scr:t=3.48、3.57,P<0.01);酸中毒、低氧血症纠正(HCO-3:t=-2.65,P<0.05;PaO2:t=-5.47,P<0.01).CBP治疗4 h后,血中内毒素水平下降,24 h后又恢复至治疗前的水平.23例病人中17例痊愈出院,存活率为73.9%.④结论在传统方法治疗SAP的同时行CBP,能有效救治临床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多器官功能衰竭 血液透析滤过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地区成人缺铁性贫血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彩云 吴少玲 +1 位作者 赵金霞 刘桂珍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33-334,共2页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成人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率。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青岛地区386名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对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完全了解者仅占2.6%,部分了解者占95.4%,不了解者占2.0%。对缺铁性贫血的不同预防... 目的调查青岛地区成人对缺铁性贫血知识的知晓率。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青岛地区386名城市和农村居民进行不记名调查。结果对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完全了解者仅占2.6%,部分了解者占95.4%,不了解者占2.0%。对缺铁性贫血的不同预防措施中,知道采用食品的多样性预防者占41%,其他预防措施知晓率较低。结论青岛地区成人对缺铁性贫血的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青岛地区成人缺铁性贫血等相关知识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缺铁性 问卷调查 知识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与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鲍振华 李广伦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662-664,共3页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恶性肿瘤 环氧化酶抑制剂 发病机制
原文传递
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及其在血液系统恶性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朱海青 尹兆红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96-199,共4页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与凋亡相关的基因,如P53、bcl-2等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病中变化规律的新成就。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诸方面都与凋亡有关,凋亡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为恶性血液病的根治带来了新途径。
关键词 血液病 细胞凋亡 基因控制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病人干体重的观察及护理
7
作者 郭庆恩 徐岩 李琳 《齐鲁护理杂志》 1996年第5期43-44,共2页
随着血液透析的开展,尿毒症病人的存活时间逐渐延长,进行充分透析提高透析质量尤为重要。干体重是衡量充分透析的指标之一,但由于干体重随时问和营养情况变化,而无法测量,故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设定适当的干体重,提高透析质量使... 随着血液透析的开展,尿毒症病人的存活时间逐渐延长,进行充分透析提高透析质量尤为重要。干体重是衡量充分透析的指标之一,但由于干体重随时问和营养情况变化,而无法测量,故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设定适当的干体重,提高透析质量使病人透析后减轻肾功能衰竭的一系列症状,基本达到干体重,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体重 血液透析病人 尿毒症 透析质量 血液净化中心 充分透析 病人及家属 生存质量 饮食护理 脱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教育在预防血液病病人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8
作者 李晓娟 于兰贞 《齐鲁医学杂志》 2002年第4期337-337,共1页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预防 血液病 肝炎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抢救蓝矾、苦矾中毒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
9
作者 李海娜 郭海纹 《齐鲁医学杂志》 2007年第1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多器官衰竭 血液透析滤过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血液内科学教学方法
10
作者 孟冬梅 孟繁军 +1 位作者 赵春亭 李娟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10期1587-1587,共1页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内科学 血液 医学高等教育 现代化建设 医学人才 社会主义 医学任务 21世纪 社会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基因在恶性血液病中研究进展
11
作者 吴少玲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0年第1期14-16,共3页
nm23基因在人类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它在某些肿瘤中表达下降与高转移潜力有关。在白血病中则作为一种分化抑制因子基因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nm23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在恶性血液病中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NM23基因 恶性血液病 预后 研究进展 造血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恶性肿瘤病儿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尹栓 李学荣 +1 位作者 赵艳霞 孙立荣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了解儿童血液恶性肿瘤病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血液儿科住院的2 655例次病儿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655例次病儿中,病原菌例次检出率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 目的了解儿童血液恶性肿瘤病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8月—2012年8月我院血液儿科住院的2 655例次病儿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655例次病儿中,病原菌例次检出率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儿较高,实体瘤病儿较低。检出病原菌菌株1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2.38%,革兰阳性菌占32.38%,真菌占15.24%。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6株,占10.9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5.45%和14.2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为61.54%,对头孢他啶耐药率为30.77%,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未见耐药菌株,3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1例对亚胺培南耐药。革兰阳性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屎肠球菌为主,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率20.58%,占CNS的53.85%;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对二代头孢菌素等保持较高敏感率;未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除1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外,其他革兰阳性菌未见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未见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耐药菌株。结论儿童血液肿瘤病儿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菌比例高。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积极开展病原学培养及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儿童 细菌 真菌 抗药性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卡芬净对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慧敏 李学荣 +3 位作者 仲任 赵艳霞 卢愿 孙立荣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433-435,439,共4页
目的观察米卡芬净(MCM)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7月,本院诊断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IFI病儿15例,其中肺部感染13例,肺部感染合并血液感染1例,血液感染1例。应用MCM进行治疗,剂量... 目的观察米卡芬净(MCM)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7月,本院诊断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IFI病儿15例,其中肺部感染13例,肺部感染合并血液感染1例,血液感染1例。应用MCM进行治疗,剂量为3~4mg·kg。·d^-1,每天1次,疗程2周~1月。结果确诊1例,治疗无效;临床诊断5例,痊愈l例,显效1例,进步1例,无效2例;拟诊9例,痊愈1例,显效7例,进步1例;总体有效率为66.67%。有2例病儿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皮疹、腹泻,给予相应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MCM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效果及用药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卡芬净 儿童 血液肿瘤 真菌感染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委娜 李广伦 刘竹珍 《齐鲁医学杂志》 2013年第5期401-403,406,共4页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病人血栓形成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3月我院住院的874例恶性血液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栓发生与血液病类型、血栓部位、血栓发生时间、治疗情况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栓形成的危...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病人血栓形成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对2007年4月—2012年3月我院住院的874例恶性血液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栓发生与血液病类型、血栓部位、血栓发生时间、治疗情况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血栓者占5.84%,以脑栓塞和心肌梗死最常见,确诊6个月内发生率最高。46.03%的血栓发生于开始化疗后。18.60%的血栓形成直接导致病人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50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类不明急性白血病(AL)、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其他肿瘤、吸烟指数≥400、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静脉曲张是恶性血液病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χ2=2.763~34.984,P<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龄、APL、分类不明AL、MM、合并其他肿瘤、糖尿病、冠心病、静脉曲张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血液病病人血栓发生率较高,男性、高龄、APL、分类不明AL、MM、合并其他肿瘤、糖尿病、冠心病、静脉曲张是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栓在疾病确诊6个月内高发,应提高警惕,及早防治,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肿瘤 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意外病人维持性血液透析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5
作者 柳淑贞 翟丽惠 崔银杰 《齐鲁医学杂志》 2011年第1期73-74,共2页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病人由于高血压等原因,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很高,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透析寿命和生存质量。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血液透析能否顺利进行...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尿毒症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但病人由于高血压等原因,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很高,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透析寿命和生存质量。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血液透析能否顺利进行及透析的充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高血压 抗凝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与肾病病房院内感染病人的调查分析
16
作者 秦平 李广伦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470-471,共2页
关键词 血液病 肾病 病房 院内感染 调查分析 病人年龄 基础疾病 临床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普深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合并感染病人36例分析
17
作者 孙杰 刘竹珍 程晓峰 《齐鲁医学杂志》 1998年第3期213-213,共1页
关键词 血液病 感染 头孢哌酮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丁丹丹 王伟 +1 位作者 崔中光 汪洪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4-397,共4页
本研究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55例HUA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GMP-140、PAF水平;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HUA患者及健康体检... 本研究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HUA)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55例HUA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GMP-140、PAF水平;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HUA患者及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并检测其他生化指标。结果表明:HUA组的尿酸、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HUA组的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HUA组GMP-140、PA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HUA组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血尿酸分别与PAF、GMP-140、P-LCR、PDW之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7、0.879、0.310、0.460,P<0.01或P<0.05)。以GMP-140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酸、肌酐、P-LCR尿素氮进入回归模型(调整后R2=0.822);以PAF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入回归模型(调整后R2=0.451)。结论:HUA与血小板功能改变关系密切,在心血管疾病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GMP-140 血小板活化因子 血小板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33抗原在白血病及MDS骨髓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伟 汪洪毅 +2 位作者 赵会霞 崔中光 李广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470-473,共4页
为了探讨CD133抗原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发病的关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D133抗原在白血病和MDS中的表达。结果显示,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133表达的阳性率为51.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16/29,55.2%)CD133的表达与... 为了探讨CD133抗原与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发病的关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CD133抗原在白血病和MDS中的表达。结果显示,4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D133表达的阳性率为51.2%,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组(16/29,55.2%)CD133的表达与对照组(2/15,13.3%)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CD133表达阳性率(2/6)与对照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MDS患者中有5例呈CD133表达阳性,阳性率为55.6%,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所有白血病患者中CD34+患者的CD133表达率高于CD34-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表达与性别、年龄、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外周血原幼细胞比例、外周血白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及乳酸脱氢酶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AML患者骨髓细胞CD133表达高于正常对照,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有相关性。CD133高表达可能是急性白血病不良预后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MDS CD133 CD34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介苗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扩增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静 孙立荣 +3 位作者 庞秀英 卢愿 李学荣 宋爱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240-1243,共4页
本研究探讨卡介苗(bac illus calm ette-guerin,BCG)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分为三个亚组即BCG组(单纯卡介苗),GTI组(细胞因子组)和GTIB组(细胞因子... 本研究探讨卡介苗(bac illus calm ette-guerin,BCG)对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扩增的影响。本实验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后者分为三个亚组即BCG组(单纯卡介苗),GTI组(细胞因子组)和GTIB组(细胞因子+卡介苗组)。培养至第9天,对各组细胞进行计数,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免疫表型,并行瑞氏-姬姆萨染液染色,在油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结果表明:①实验各组均得到一定数量典型的DC,其中BCG组DC数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4.20,6.36,p均<0.01),GTI组DC数与GTIB组DC数比较无显著差异(t=2.25;p>0.05);②BCG组CD1 a+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p<0.05),但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2.79,6.41,p均<0.05);GTI组与GTIB组CD1 a+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65,p>0.05)。BCG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分别为4.77,4.15;p<0.05),而低于GTI组和GTIB组(t分别为6.65,3.19;p均<0.05),GTI组HLA-DR+、CD83+细胞比例低于GTIB组(t分别为5.64,2.98;p均<0.05)。结论:BCG不仅能促进白血病患儿外周血DC体外扩增,还能协同rhGM-CSF、rhTNF-α、rhIL-4促进DC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介苗 白血病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体外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