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循环阻力指数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择期行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世超 刘玉昊 +2 位作者 武越 张纯全 王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预测价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时间窗(〉12小时以上)半月以上仍有... 目的:评价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对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预测价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时间窗(〉12小时以上)半月以上仍有症状的34例患者,择期行PCI后,使用一根头端带有压力-温度传感器的冠状动脉导引导丝进行IMR测定。以IMR=25 U为界值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微循环正常组(n=16),微循环异常组(n=18)。比较两组患者PIC术前及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对两组间有差异的指标用二分类Logistic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微循环异常组侧支循环不良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肌酐(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B型脑钠肽(BNP)明显高于微循环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的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证实:hs-CRP(OR=2.41,95%CI:1.145~5.074,P〈0.01)是影响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患者微循环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2)微循环正常组PCI术后3个月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微循环异常组PCI术后3个月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微循环阻力指数是一种表示微血管完整性的新型指数,能够提早且可靠地确定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择期行PCI后左心室功能恢复情况。(2)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的患者中,hs-CRP是预测冠状动脉微循环异常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后hs-CRP高的患者即使是择期开通了闭塞血管,也会出现微循环障碍,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指数 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的介入治疗疗效 被引量:11
2
作者 邓玉婷 张纯全 +1 位作者 刘玉昊 王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给予PCI近期的神经内分泌及心功能变化。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44例,根据是否行PCI分为PCI组23例,给予优化药物+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或者原位血管PCI,药物组2...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给予PCI近期的神经内分泌及心功能变化。方法收集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患者44例,根据是否行PCI分为PCI组23例,给予优化药物+冠状动脉旁路血管或者原位血管PCI,药物组21例,给予优化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治疗3个月后抽静脉血及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各神经内分泌因素水平及心脏功能。结果与药物组比较,PCI组治疗后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降低[(2.70±0.31)μg/(L·h)vs(3.40±0.42)μg/(L·h),(155.32±11.70)ng/L vs(173.38±11.47)ng/L,(161.11±10.64)pmol/L vs(173.85±9.69)pmol/L,(2815.28±295.40)pmol/Lvs(3462.82±487.51)pmol/L,(532.81±115.32)pmol/Lvs(633.41±60.47)pmol/L,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缩小(P<0.01),LVEF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B型钠尿肽与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呈正相关,LVEF与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再发心绞痛行PCI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绞痛 血管紧张素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与不良患者微循环阻力指数和心功能的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王世超 张纯全 +4 位作者 刘玉昊 武越 邵一兵 许文亮 王旭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83-185,共3页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和不良的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以及心功能指标。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错过血运重建时间(〉12 h),15 d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3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31~82岁(63.0±12.4)岁。按照Rentrop分级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A组,Rentrop:2~3级,n=19)和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B组,Rentrop:0~1级,n=15)。所有入选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和置入支架,后测定IMR,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糖尿病和陈旧性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比较,A组IMR降低,(32.0±7.6)vs.(2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F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PCI术后3个月较术前LVE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PCI术后3个月LVEDD[(47.4±2.4)mm vs.(53.6±5.0)mm]增加,LVEF[(56.5±3.3)%vs.(46.1±8.8)%]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分级与IMR呈负相关(r=-0.601,P〈0.001);IMR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DD呈正相关(r=0.842,P〈0.01),与PCI术后3个月的LVEF呈负相关(r=-0.830,P〈0.01)。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患者较良好患者更易出现微循环功能障碍,PCI后心功能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阻力指数(IMR) 侧支循环 PCI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VAT与DDD模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燕 章蓉 +1 位作者 王旭 邵一兵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2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房的生理收缩和舒张对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 目的通过研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高位右室间隔部起搏(HRVS)时,VAT与DDD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房的生理收缩和舒张对左心功能的作用。方法 3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HRVS时,分别给予DDD模式或VAT模式工作,于调控即刻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早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e),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晚期脉冲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平均值(Va),二尖瓣血流频谱等容舒张时间(IVRT),通过Ep/Ap,Ve/Va,Ep/Ve和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通过Vs,LVEF和LVFS评价收缩功能。结果 HRVS时DDD较VAT模式Ep/Ap、Ve/Va、Ep/Ve,IVRT差异有显著性(0.97±0.11 vs 1.01±0.11,0.89±0.09 vs 0.97±0.07,6.00±0.45 vs 6.24±0.36,100.4±14.32 vs 89.99±7.94;P均<0.01),Vs、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HRVS起搏时,DDD模式较VAT模式使左室舒张功能下降,收缩功能无影响,表明了心房生理性起搏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高位右室间隔起搏 VAT 模式 DDD 模式 左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 被引量:14
5
作者 邓玉婷 张纯全 +2 位作者 刘玉昊 许文亮 王旭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2-395,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后(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再发心绞痛,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优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变化,以及评价CABG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收集2007-01-2012-12在本院CABG...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后(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再发心绞痛,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优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后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变化,以及评价CABG后再发心绞痛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收集2007-01-2012-12在本院CABG后近期复发心绞痛患者的入院临床基线资料,根据是否行介入手术,分为两组:第1组在优化药物的基础上给予桥血管或者原位血管介入治疗(PCI组),第2组给予优化药物治疗(ODT组)。3个月后随访心脏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以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PCI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血红蛋白、肌酐、脑钠肽、左室舒张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均低于OD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水平是胸痛症状的相关因素(B:-3.991,S.E:1.940,Wals:4.231,P=0.04,OR:0.018,95%CI:0.000~0.828)。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解心脏功能与神经内分泌水平的相关性,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较ODT显著降低心脏相关的不良因子水平;PCI总有效率优于ODT组;血红蛋白水平与临床胸痛症状有关;心脏功能与神经内分泌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再发心绞痛 介入治疗 优化药物治疗 神经内分泌
原文传递
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 Pro731 Ser 突变与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新涛 吴亚杰 +9 位作者 陈伊 冯新星 宋莹 王怡璐 邹玉宝 王继征 邵一兵 惠汝太 宋雷 王旭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71-576,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联系。方法研究病例资料收集于2009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利用高通量测序对1个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26个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发现的变异通过Sange...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联系。方法研究病例资料收集于2009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利用高通量测序对1个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26个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发现的变异通过Sanger测序验证。在家系成员中筛查发现的致病突变,对突变携带者的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包括先证者在内13例携带MYH7基因Pro731Ser错义突变,疾病与突变共分离。其他家系成员和307名正常对照未发现此突变。携带者中10例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3例为无症状携带者,患者中有8例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黑矇、晕厥等症状,先证者已出现严重的心力衰竭,5例患者发病年龄小于16岁,家系中至少有1人猝死。结论MYH7基因Pro731Ser错义突变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恶性的临床表现,但也呈现明显的临床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肥厚性 肌球蛋白重链 基因型 表型
原文传递
Fabry病在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人群的患病率(英文)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新涛 陈伊 +8 位作者 冯新星 宋莹 王怡璐 邹玉宝 王继征 惠汝太 邵一兵 宋雷 王旭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11期2006-2010,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人群中α-Galactosidase A突变的患病率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对439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156名健康对照GLA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基因型及临床表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确定了2个致病性突变,包括1个错义突...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人群中α-Galactosidase A突变的患病率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对439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156名健康对照GLA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基因型及临床表型进行关联分析。结果:确定了2个致病性突变,包括1个错义突变E66Q和1个剪接位点的突变c.547+1G>C。2个突变在156名健康人群未发现,在1000人基因组计划中未报道。确定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人群中α-Galactosidase A突变0.45%的患病率。结论:Fabry病在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人群中α-Galactosidase A突变的患病率较低。基因检测有助于Fabry病与肥厚型心肌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FABRY病 患病率 突变
原文传递
线粒体DNA变异与肥厚型心肌病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新涛 王继征 +1 位作者 宋雷 王旭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13-916,共4页
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指未伴心室扩张的不明原因左室肥厚,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常见。HCM多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有少部分患者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呈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变异导致HCM的分子... 目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指未伴心室扩张的不明原因左室肥厚,以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常见。HCM多由编码肌小节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有少部分患者由线粒体DNA突变引起,呈母系遗传。线粒体DNA变异导致HCM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引起的线粒体结构功能改变,造成氧化磷酸化缺陷,ATP合成不足。本文着重对与HCM相关的mtDNA变异位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线粒体DNA 突变
原文传递
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
9
作者 姜焕玲 王旭 +2 位作者 邵一兵 王燕 要英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3年第14期2722-2725,共4页
目的:探讨非侵入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实验对象为24名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心房纤颤而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男12人,女12人,平均年龄70.2±6.1岁),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非侵入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冠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实验对象为24名因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心房纤颤而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男12人,女12人,平均年龄70.2±6.1岁),所有患者均因不典型心绞痛入院和完全起搏依赖,心电图改变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通过体外程控进行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幅度如左室射血分数评估心功能,检测后行冠脉造影术评估冠脉狭窄情况,及实验前后测定B型脑钠肽的变化。结果:24例患者中,有13例通过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应激实验测得LVEF随起搏心率增加而降低,这其中又有11例患者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其冠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诊断的准确性84.62%;11例冠脉造影结果阳性的患者实验后30分钟测得的BNP水平较实验前明显升高。结论:非侵入性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应激实验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安全及具有诊断意义的方法,可用来评价植入起搏器术后完全起搏依赖,心电图继发性ST-T改变难以判断的心肌缺血,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提供可靠临床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负荷超声心动图 左室射血分数 B型脑钠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