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与MR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残留病灶大小的价值
1
作者 朱晓琳 王辉 +1 位作者 康琦 刘志勇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9期161-164,共4页
目的比较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ontrast-enhanced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与MR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残留病灶大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经病理... 目的比较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ontrast-enhanced spectral mammography,CESM)与MRI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残留病灶大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且接受NAC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NAC前后均进行CESM和MRI检查,分别测量NAC后残留病灶的大小,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测量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两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CESM与MRI都倾向于低估NAC后残留病灶的大小,其中CESM平均低估6.2 mm,MRI平均低估2.9 mm。NAC前后CESM与MRI测量的肿瘤大小呈正相关性(r>0,P<0.05)。CESM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0.665,MRI为0.815。CESM、MRI评估完全缓解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评估NAC后肿瘤残留病灶大小方面,CESM的检查性能与MRI相当,可作为一种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患者腋下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朱晓琳 曹婷 +1 位作者 张辉 王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2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患者腋下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3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转移组(n=45... 目的:分析超声联合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患者腋下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2月—2023年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1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转移组(n=45)和非转移组(n=46)。均进行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比较结果及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MRI检查结果中转移组的淋巴结数目、淋巴结最长直径、淋巴结最短直径、淋巴结最大截面积大于非转移组,淋巴结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小于非转移组(P<0.05);同时转移组的存在淋巴结门、淋巴结形态规则、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少于非转移组,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强化程度低于非转移组(P<0.05);超声检查后可见转移组血流分型中周边型、混合型以及Adler2级以上的患者多于非转移组,而血流分型中门型、分散型以及Adler1至2级的患者少于非转移组(P<0.05);经计算后可见在诊断乳腺癌患者腋下转移性淋巴结中MRI检查的灵敏度为82.22%、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0.00%,小于金标准灵敏度(P<0.05);而联合检查的灵敏度为95.56%,其中与金标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及MRI在诊断乳腺癌患者腋下转移性淋巴结方面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联合检查能够有效提高对乳腺癌患者腋下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磁共振成像 乳腺癌 腋下转移性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癌肉瘤的CT及MRI增强特征分析
3
作者 公维云 盛蕾 +2 位作者 苏慧 朱晓琳 王立民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93-96,100,共5页
目的 探讨子宫癌肉瘤的CT及MRI增强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子宫癌肉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选取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子宫癌肉瘤患者,其中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总结子宫癌肉瘤的发病年龄、病变形态... 目的 探讨子宫癌肉瘤的CT及MRI增强检查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子宫癌肉瘤的影像学认识。方法选取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子宫癌肉瘤患者,其中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1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总结子宫癌肉瘤的发病年龄、病变形态、强化方式、囊变出血坏死情况及是否有异常血管影、肌层受侵情况的影像学特点。按肿瘤最大径(Dmax≥5 cm和Dmax<5 cm)分成两组,Dmax≥5 cm组15例,Dmax<5 cm组17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1.1±10.2)岁、(59.8±9.2)岁;并对其CT及MRI检查表现征象及增强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均为单发,8例局限性、24例弥漫性,轻度强化10例,22例不均匀明显强化;流入型强化方式(26例)较流出型(6例)多见;24例伴囊变坏死或出血;CT检查1例显示病变内多发点状钙化,9例显示异常血管影。Dmax≥5 cm组和Dmax<5 cm组病变生长方式、侵及肌层程度、有无囊变坏死及出血情况、盆腔有无增大淋巴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异常血管影的显示及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及MRI增强检查对子宫癌肉瘤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癌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辉 朱晓琳 +1 位作者 刘飞 宋璐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保乳手术,41例)与对照组(改良...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新辅助化疗方案联合保乳手术,41例)与对照组(改良根治术,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生活质量评分,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转移率、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9.48±3.23)分、(86.91±3.72)分、(87.25±4.17)分均高于对照组,免疫功能CD3^(+)(58.04±5.42)%、CD4^(+)(40.01±5.80)%、CD4^(+)/CD8+(1.85±0.3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81、7.912、6.234、3.126、5.892、5.32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88%vs 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0,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能提升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手术安全性较高,对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保乳手术 疗效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联合糖类抗原199在结直肠癌与肠息肉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红卫 袁宁 +2 位作者 孟丽 李秀娟 张志军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2年第17期1-5,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D-二聚体(D-D)和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在结直肠癌与肠息肉鉴别效能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912例结直肠癌和922例肠息肉患者作... 目的对比研究D-二聚体(D-D)和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在结直肠癌与肠息肉鉴别效能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912例结直肠癌和922例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并纳入同期的96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比较三组受试者的D-D和CA199的表达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单独和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与肠息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组患者D-D和CA199水平显着升高(均P<0.0001),肠息肉组患者D-D和CA199水平也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8与0.0006),而且D-D和CA199均能显著区分结直肠癌组与肠息肉组。ROC曲线分析显示,DD和CA199联合检测筛查结直肠癌的AUC为0.815,敏感度为64.7%,特异度为92.00%,联合检测用于区分结直肠癌组与肠息肉组的AUC为0.765,敏感度为68.3%,特异度为73.9%。结论D-D和CA199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且能较好地区分结直肠癌与肠息肉,可为结直肠癌的筛查及与肠息肉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糖类抗原199 结直肠癌 肠息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前3.0 T MRI true FISP序列胎儿腰椎发育与孕周关系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辉 康琦 +1 位作者 尚华 马得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2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29.8±5.1)岁,孕周26^(+1)~39^(+2)(32.7±3.7)周。采用3.0 T MR扫描仪对胎儿行MRI检查,采集true FISP图像。在true FISP图像上测量腰椎长轴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腰椎总长度,L_(1)、L_(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分析胎儿腰椎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相应的腰椎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结果59例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1和L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与孕周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79~0.95,P值均<0.001)。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_(1)和L_(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均随孕周增加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Y_(腰椎总长度)=-0.153+0.141 X_(孕周)(R^(2)=0.90,P<0.001),Y_(L_(1)上下径)=-0.226+0.023 X_(孕周)(R^(2)=0.77,P<0.001),Y_(L_(3)上下径)=-0.264+0.025 X_(孕周)(R^(2)=0.80,P<0.001),Y_(L_(1)前后径)=-0.284+0.029 X_(孕周)(R^(2)=0.63,P<0.001),Y_(L_(3)前后径)=-0.274+0.030 X_(孕周)(R^(2)=0.63,P<0.001)。结论孕中晚期胎儿腰椎3.0 T MRI true FISP序列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均呈正相关,生长动力学特征符合线性回归模型,可为产前评估胎儿的腰椎发育情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腰椎 磁共振成像 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 产前检查
原文传递
调节性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梁敏 肖艳红 +3 位作者 刘艳灵 王伟岩 刘芹芹 滕清良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2年第6期481-484,共4页
调节性T细胞(Tregs)是以Foxp3为标志物的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它的存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起着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避免免疫应答过度而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该细胞可促进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和慢性感染。Tregs引起的肿... 调节性T细胞(Tregs)是以Foxp3为标志物的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它的存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起着维持机体自身免疫耐受,避免免疫应答过度而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该细胞可促进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和慢性感染。Tregs引起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Tregs存在有助于肿瘤的早期建立和进展,而Tregs缺失则会导致肿瘤进展延迟。因此,针对Tregs的免疫疗法在肿瘤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Tregs在抗肿瘤免疫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免疫逃逸 肿瘤免疫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神经鞘瘤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影像特点
8
作者 公维云 苏慧 +3 位作者 朱晓琳 张立涛 马得廷 李秀娟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4年第10期650-654,共5页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S患者30例, 其中男12例、女18例, 年龄33~85(57.5±10.4)岁。27例患者行腹部CT平扫...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GS患者30例, 其中男12例、女18例, 年龄33~85(57.5±10.4)岁。27例患者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增强扫描。收集患者CT平扫及增强资料, 观察GS及胃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CT平扫及增强扫描特点。结果 (1)30例患者CT平扫示GS均为单发, 肿瘤边缘清晰, 发生于胃体21例、胃底4例、胃窦5例, 3例突向腔内、3例突向腔外、24例突向腔内外, 瘤体呈圆形14例、椭圆形10例、分叶状6例;9例表面有溃疡, 其中脐凹状4例、小溃疡3例、裂隙状溃疡2例;3例瘤体多发点状钙化灶;1例瘤体远侧低密度坏死区。27例患者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30例患者增强扫描结果示肿瘤均呈渐进性强化, 峰值均在延迟期, 其中7例中度强化、23例明显强化, 最大强化率0.79~3.09(1.61±0.63)。GS在平扫、增强扫描动脉期的CT值与正常胃壁相比均无明显变化,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CT增强扫描静脉期及延迟期的CT值分别为(68.27±12.34)、(82.47±12.81)Hu, 高于正常胃壁的(55.90±9.39)、(59.57±10.12)Hu,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7、7.67, P值均<0.001)。(2)30例患者中15例患者胃周见26枚稍大淋巴结, CT平扫为均匀等密度影, 长径6~17(10.8±2.8)mm, 短径6~9(7.1±1.0)mm;位于胃小弯侧13枚、胃大弯侧8枚、胃网膜淋巴结4枚、腹腔干淋巴结1枚;18枚形状为长圆形或哑铃形、8枚为类圆形, 边缘均较清晰。其余15例患者, 因淋巴结过小或未显示而未纳入评估。CT增强扫描示6枚淋巴结中度强化, 20枚淋巴结明显强化, 最大强化率1.16~3.29(2.03±0.73);平扫及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CT值分别为(30.44±5.05)、(69.35±11.45)、(90.23±19.43)、(68.35±10.87)Hu, 强化峰值均在静脉期。结论 GS的CT影像表现为肿瘤多胃内单发, 突出胃腔, 边缘清晰, 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半数患者可见稍增大的淋巴结, 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神经鞘瘤 反应性增生淋巴结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最大强化率
原文传递
沟槽状胰腺炎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马振波 李秀娟 +4 位作者 高荣基 张立涛 孔雪 刘晓燕 谢元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5-610,共6页
目的 探讨沟槽状胰腺炎(GP)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13例GP患者的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32~64岁。13... 目的 探讨沟槽状胰腺炎(GP)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13例GP患者的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32~64岁。13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5例,其中4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13例患者均可见沟槽区条片状软组织增厚改变,CT平扫呈等或混杂稍低密度,MRI平扫T_(1)WI序列呈低信号,T_(2)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动脉期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不均匀延迟强化。13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及沟槽区积液,9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肠壁的囊性变及肠腔狭窄。3例患者胰头内CT见稍低密度影,T_(1)WI序列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序列为等或稍高信号。2例主胰管及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下段渐进性狭窄伴中上段扩张。2例胰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GP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胰腺炎 沟槽区胰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RI定量评估胎儿股骨发育的价值
10
作者 罗晓瑜 康琦 马得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423-1426,共4页
目的探讨3.0T MRI定量评估胎儿股骨发育的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67例胎儿骨骼发育正常、胎龄(GA)24~39周的单胎妊娠的胎儿MRI资料,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图像测量胎儿股骨的二维径线(股骨干长度、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前... 目的探讨3.0T MRI定量评估胎儿股骨发育的价值。方法选取并分析67例胎儿骨骼发育正常、胎龄(GA)24~39周的单胎妊娠的胎儿MRI资料,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序列图像测量胎儿股骨的二维径线(股骨干长度、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前后径和高径,股骨远端骨骺软骨横径、前后径和高径),观察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检验胎儿股骨二维径线与GA的相关性。结果孕24~39周各胎龄相关性观察结果显示,胎儿股骨干长度(r=0.848)、股骨近端骨骺软骨横径(r=0.524)、前后径(r=0.572)、股骨远端骨骺软骨横径(r=0.509)、前后径(r=0.562)、高径(r=0.597)均与GA呈中~高度正相关(P均<0.001);股骨近端骨骺软骨高径(r=0.496)与GA呈低度正相关(P<0.001)。胎儿股骨远端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为孕32周,孕34周以上为100%。结论3.0T MRI可较好地评估GA 24~39周胎儿股骨生长发育及解剖结构,股骨干长度是评价的最佳指标,可为评价胎儿股骨疾病及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股骨 磁共振成像 胎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胸部MSCT叉状肋骨发生率及其影像特征的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马得廷 邢秀红 +1 位作者 李秀娟 谢元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95-698,共4页
目的 探讨叉状肋骨的发生率及其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11例患者胸部CT资料,其中男482例,女429例,年龄18~94岁,平均(59.81±18.76)岁。统计叉状肋骨发生的例数、侧别和部位,叉状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的形态学特征(闭孔型、开孔... 目的 探讨叉状肋骨的发生率及其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11例患者胸部CT资料,其中男482例,女429例,年龄18~94岁,平均(59.81±18.76)岁。统计叉状肋骨发生的例数、侧别和部位,叉状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的形态学特征(闭孔型、开孔型、开放型和其他畸形)。并计算叉状肋骨发生率在性别、侧别间的差异。结果 911例肋骨图像中,叉状肋骨的发生率为3.40%(31/911),均为单发。男性叉状肋骨发生率(4.36%,21/482)高于女性(2.33%,10/429),但未见统计学差异(χ^(2)=2.834,P=0.092)。右侧叉状肋骨发生率(1.76%,16/911)与左侧肋骨发生率(1.65%,15/911)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033,P=0.856)。叉状肋骨位于第3肋14例(45.20%),第4肋13例(41.90%),第5肋3例(9.70%),第6肋1例(3.20%)。叉状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呈闭孔型22例(70.97%),开孔型4例(12.90%),开放型2例(6.45%),其他畸形3例(9.68%)。结论 叉状肋骨发生率3.40%,多见于双侧第3~4肋骨,与肋软骨连接通常呈闭孔型。了解叉状肋骨的影像学特征可为临床体检、胸部侵入性手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骨 肋软骨 变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基于多层螺旋CT影像对胸骨后组织随年龄变化特征的观察
12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李瑞光 崔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4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 目的基于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探讨胸骨后解剖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2020年8—12月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男500例、女500例,年龄0.5~100(50.23±28.49)岁。按每10岁进行分组,共分为10组,观察和统计在胸骨柄后方和胸骨体Ⅰ、Ⅱ、Ⅲ、Ⅳ后方以及剑突后方等区域中,不同年龄组观察到的毗邻组织的比率。结果(1)胸骨柄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98%、70%);21~100岁,主要为脂肪(73%~97%)、大血管(34%~65%)和肺组织(20%~55%)。(2)胸骨体Ⅰ后方出现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胸腺(70%、28%)、肺组织(50%、87%);21~100岁,主要为脂肪(24%~72%)和肺组织(56%、85%)。(3)胸骨体Ⅱ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9%、78%)、心包(46%、28%)和胸腺(30%、13%);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58%~86%)、脂肪(11%~57%)和心包(5%~25%)。(4)胸骨体Ⅲ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肺组织(54%、70%)和心包(71%、59%);21~100岁,主要为肺组织(45%~72%)、心包(32%~53%)和脂肪(10%~45%)。(5)胸骨体Ⅳ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82%、77%)和肺组织(42%、44%);21~100岁,主要为心包(60%~70%)、肺组织(23%~48%)和脂肪(9%~35%)。(6)剑突后方的毗邻组织:≤10岁和11~20岁,主要为心包(31%、55%)、膈肌或肝脏(30%、4%)和肺(25%、12%);21~100岁,主要为心包(61%~83%)、脂肪(25%~43%)膈肌或肝脏(3%~19%)和肺(2%~14%)。结论基于MSCT影像,不同的年龄段胸骨后组织结构在不同的区域存在较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 解剖 年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3.0 T MR 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经多平面重组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得廷 崔红 +1 位作者 李秀娟 王君霞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62-566,共5页
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 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ueFISP序列扫描的图像。为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由两位MR医师应用MPR技术分别对胎儿的股骨长轴进行修正重组。比较两位MR医师重组图像的质量,测量股骨长度并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0例胎儿股骨TrueFISP图像中,27例(45%)直接获得了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而33例(55%)没有获得标准图像。两位医师对这33例胎儿股骨行MPR,分别获得了90.9%(30/33)和87.9%(29/33)的成功率,其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2.91±0.29和2.88±0.3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0,P=0.317)且具有高度一致性(ICC=0.845,P=0.000)。在TrueFISP图像上,两位医师测量股骨干长度分别为(60.42±5.86)cm和(60.35±5.87)cm,超声测量股骨干长度为(59.35±9.07)c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 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MPR技术可以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其测量结果与超声结果无差异。因此TrueFISP序列的负间隔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弥补直接扫描不能获得胎儿股骨标准长轴图像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磁共振成像 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股骨长度 负间隔扫描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基于产前3.0 T TrueFISP MRI胎儿股骨生长动力学特征的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君霞 马得廷 罗晓瑜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3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产前3.0 T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FISP)MRI胎儿股骨生长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前MR检查的6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孕妇年龄20~46(30.7±6.4)岁,孕25^(+1)~38^(+... 目的探讨基于产前3.0 T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FISP)MRI胎儿股骨生长动力学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产前MR检查的6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孕妇年龄20~46(30.7±6.4)岁,孕25^(+1)~38^(+6)(32.7±3.5)周。使用3.0 T MR对胎儿股骨行产前TrueFISP扫描,在矢状面图像上测量胎儿股骨干长度,股骨近端和远端软骨骨骺的最大前后径和高度;在冠状面图像上测量股骨近端和远端软骨骨骺的最大横径。观察指标:(1)观察胎儿股骨MRI解剖特征;(2)观察胎儿股骨干长度及近端、远端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度与孕周的相关性。计算各项影像学指标在10种回归模型(线性、对数曲线、反函数曲线、二次曲线、三次曲线、复合曲线、幂函数曲线、S形曲线、生长曲线和指数曲线回归)中的决定系数(R2)值。根据最大R2值确定各项观察指标的最适回归模型,并获取相应的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结果(1)MR TrueFISP图像显示66例胎儿股骨解剖特征:孕28周之前,胎儿股骨干呈低信号,骨皮质与骨髓腔分界不清;孕28周之后,胎儿股骨干骨皮质呈低信号,骨髓腔呈条状较高信号,骨髓腔与骨皮质分界清楚。孕25~39周,胎儿股骨干上方为软骨性股骨头及颈、大转子,呈高信号,与股骨干上端分界清楚;股骨干下方为股骨远端软骨性骨骺,呈高信号,与股骨干下端分界清楚。(2)在10种回归模型中,胎儿股骨各项影像学指标均随着孕周的增加呈曲线增长。胎儿股骨干长度以三次曲线模型为最适回归模型,R2值0.882,曲线拟合优度高,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为Y_(股骨干长度)=-21.879+2.972×X_(孕周)-4.251×10^(-3)×X^(3)_(孕周)。胎儿股骨近端软骨骨骺高度以三次曲线模型为最适回归模型,R2值0.642,曲线拟合优度一般,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为Y_(股骨近端软骨骨骺高度)=-16.720+1.357×X孕周-3.227×10^(-3)×X^(3)_(孕周)。胎儿股骨远端软骨骨骺前后径以幂函数曲线模型为最适回归模型,R2值0.489,曲线拟合优度低,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为Ŷ股骨远端软骨骨骺前后径=0.887×X0.861孕周。胎儿股骨近端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以及远端软骨骨骺横径和高度均同时遵从复合曲线、生长曲线和指数曲线模型,R^(2)值分别为0.568、0.452、0.549和0.387,曲线拟合优度低,其指数曲线模型的最佳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分别为Y_(股骨近端软骨骨骺横径)=6.961×exp(0.028×X孕周)、Y_(股骨近端软骨骨骺前后径)=7.301×exp(0.025×X_(孕周))、Y_(股骨远端软骨骨骺横径)=6.114×exp(0.035×X_(孕周))和Y_(股骨远端软骨骨骺高度)=8.727×exp(0.021×X_(孕周))。结论基于产前3.0 T的TrueFISP MRI,胎儿股骨各影像学指标的生长动力学特征符合曲线回归模型,可为产前评估胎儿骨骼发育状况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股骨 软骨骨骺 生长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
原文传递
基于3.0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在胎儿肱骨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康琦 罗晓瑜 马得廷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753-75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在胎儿肱骨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74例非生长发育受限胎儿的MRI资料。受检孕妇年龄20~46(30.8±5.9)岁,孕周26~37(32.7±3.4)周... 目的探讨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在胎儿肱骨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74例非生长发育受限胎儿的MRI资料。受检孕妇年龄20~46(30.8±5.9)岁,孕周26~37(32.7±3.4)周。采集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MRI,测量胎儿肱骨的二维定量指标(肱骨干长度,肱骨近侧和远侧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径,以及肱骨总长度)。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二维定量指标与孕龄的相关性;观察肱骨近侧和远侧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结果胎儿肱骨干长度、肱骨总长度和肱骨近侧软骨骨骺前后径均与孕龄呈高度正相关(r=0.83、0.84、0.72,P值均<0.001);胎儿肱骨近侧软骨骨骺横径和肱骨远侧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径均与孕龄呈中度正相关(r=0.64、0.56、0.53、0.53,P值均<0.001);胎儿肱骨近侧软骨骨骺高径与孕龄呈低度正相关(r=0.38,P=0.001)。肱骨远侧次级骨化中心最早出现时间在36~37^(+6)周,26~35^(+6)周均未见;26~37^(+6)周胎儿肱骨近侧均未出现次级骨化中心。结论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可较好评估孕龄26~37^(+6)周胎儿肱骨生长发育,可为产前诊断胎儿肱骨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肱骨 磁共振成像 孕龄
原文传递
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胸骨变异的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得廷 王君霞 +1 位作者 李瑞光 崔雪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2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 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多层螺旋CT(MSCT)观察胸骨的变异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6月泰安市中心医院行胸部MSCT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505例、女495例,年龄10~99(54.7±25.5)岁。胸部CT检查均进行横轴位容积扫描,采用骨算法对胸骨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成像显示胸骨的全貌。统计胸骨柄变异、胸骨体变异、剑突变异、胸骨融合的发生情况。结果(1)胸骨柄变异:胸骨上骨56例(5.6%),其中单侧27例、双侧29例;胸骨上结节63例(6.3%),其中单侧31例、双侧32例;胸骨上凸12例(1.2%)。(2)胸骨体变异:胸骨体呈"O"形62例(6.2%);胸骨孔40例(4.0%),伴胸骨下裂5例(0.5%)。(3)剑突变异:剑突末端变异347例(34.7%),其中剑突缺失46例、剑突双尾286例、三尾15例;剑突内部变异203例(20.3%),其中剑突单孔118例、双孔5例、假孔80例;剑突形态变异61例(6.1%),其中偏斜35例、延长且远端翘起26例。(4)胸骨融合变异:柄体融合192例(19.2%),其中完全性融合148例、部分融合44例;体剑融合509例(50.9%),其中完全性融合276例、部分性融合233例;胸骨体第1、2节未融合30例(3.0%)、部分融合39例(3.9%);全胸骨融合60例(6.0%)。结论胸骨变异较为常见,多模态MSCT影像可以很好地观察胸骨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 解剖变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原文传递
外周血炎症指数联合内脏脂肪相关指标在预测肾透明细胞癌T分期中的价值
17
作者 王艳蕾 孔雪 +3 位作者 李秀娟 刘晓燕 张立涛 谢元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42-1648,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数联合内脏脂肪(VAT)相关指标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T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2年4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学证实的259例ccRCC患者临床及CT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炎症指数联合内脏脂肪(VAT)相关指标预测肾透明细胞癌(ccRCC)T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2年4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经手术切除及病理学证实的259例ccRCC患者临床及CT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低T分期组和高T分期组,均为单发病灶。统计患者临床资料,选取患侧肾静脉水平增强CT图像,采用梅奥粘连风险(MAP)评分系统评估肾周脂肪粘连程度,并选取脐水平CT平扫图像,测量并计算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相对内脏脂肪面积(rVFA)。同时对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Ⅱ)进行分析。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预测因素存在的差异,并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联合模型是否更具预测价值。结果259例ccRCC中,低T分期218例,高T分期41例。两组分期中,SⅡ[536.88(387.51,737.02)vs.781.58(513.25,1131.12)]、MAP评分[2分(1分,3分)vs.3分(2分,4分)]、VFA[114.91 cm^(2)(73.96 cm^(2),166.03 cm^(2))vs.148.60 cm^(2)(93.48 cm^(2),197.55 cm^(2))]和rVFA(40.06%±12.26%vs.48.86%±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Ⅱ、MAP评分和rVFA是ccRCC高T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ROC曲线得出,联合模型3的AUC值最大。结论SⅡ、MAP评分和rVFA可以作为ccRCCT分期的预测指标,且外周血炎症指数联合VAT相关指标较单一因素的预测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T分期 炎症指数 内脏脂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