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目的探讨孕中晚期宫内胎儿腰椎3.0 T MRI真稳态进动梯度回波序列(true FISP)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3年4月青岛大学附属泰安市中心医院行产前MRI检查的59例胎儿的影像资料。孕妇年龄19~41(29.8±5.1)岁,孕周26^(+1)~39^(+2)(32.7±3.7)周。采用3.0 T MR扫描仪对胎儿行MRI检查,采集true FISP图像。在true FISP图像上测量腰椎长轴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腰椎总长度,L_(1)、L_(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分析胎儿腰椎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获得相应的腰椎生长动力学回归方程。结果59例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1和L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与孕周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79~0.95,P值均<0.001)。胎儿腰椎总长度及L_(1)和L_(3)椎体骨化中心的上下径、前后径均随孕周增加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Y_(腰椎总长度)=-0.153+0.141 X_(孕周)(R^(2)=0.90,P<0.001),Y_(L_(1)上下径)=-0.226+0.023 X_(孕周)(R^(2)=0.77,P<0.001),Y_(L_(3)上下径)=-0.264+0.025 X_(孕周)(R^(2)=0.80,P<0.001),Y_(L_(1)前后径)=-0.284+0.029 X_(孕周)(R^(2)=0.63,P<0.001),Y_(L_(3)前后径)=-0.274+0.030 X_(孕周)(R^(2)=0.63,P<0.001)。结论孕中晚期胎儿腰椎3.0 T MRI true FISP序列矢状位二维定量指标与孕周均呈正相关,生长动力学特征符合线性回归模型,可为产前评估胎儿的腰椎发育情况提供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ueFISP序列扫描的图像。为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由两位MR医师应用MPR技术分别对胎儿的股骨长轴进行修正重组。比较两位MR医师重组图像的质量,测量股骨长度并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0例胎儿股骨TrueFISP图像中,27例(45%)直接获得了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而33例(55%)没有获得标准图像。两位医师对这33例胎儿股骨行MPR,分别获得了90.9%(30/33)和87.9%(29/33)的成功率,其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2.91±0.29和2.88±0.3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0,P=0.317)且具有高度一致性(ICC=0.845,P=0.000)。在TrueFISP图像上,两位医师测量股骨干长度分别为(60.42±5.86)cm和(60.35±5.87)cm,超声测量股骨干长度为(59.35±9.07)c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 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MPR技术可以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其测量结果与超声结果无差异。因此TrueFISP序列的负间隔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弥补直接扫描不能获得胎儿股骨标准长轴图像的不足。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在胎儿肱骨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74例非生长发育受限胎儿的MRI资料。受检孕妇年龄20~46(30.8±5.9)岁,孕周26~37(32.7±3.4)周...目的探讨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在胎儿肱骨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74例非生长发育受限胎儿的MRI资料。受检孕妇年龄20~46(30.8±5.9)岁,孕周26~37(32.7±3.4)周。采集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MRI,测量胎儿肱骨的二维定量指标(肱骨干长度,肱骨近侧和远侧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径,以及肱骨总长度)。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二维定量指标与孕龄的相关性;观察肱骨近侧和远侧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结果胎儿肱骨干长度、肱骨总长度和肱骨近侧软骨骨骺前后径均与孕龄呈高度正相关(r=0.83、0.84、0.72,P值均<0.001);胎儿肱骨近侧软骨骨骺横径和肱骨远侧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径均与孕龄呈中度正相关(r=0.64、0.56、0.53、0.53,P值均<0.001);胎儿肱骨近侧软骨骨骺高径与孕龄呈低度正相关(r=0.38,P=0.001)。肱骨远侧次级骨化中心最早出现时间在36~37^(+6)周,26~35^(+6)周均未见;26~37^(+6)周胎儿肱骨近侧均未出现次级骨化中心。结论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可较好评估孕龄26~37^(+6)周胎儿肱骨生长发育,可为产前诊断胎儿肱骨疾病提供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3.0 T MR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技术显示胎儿股骨长轴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胎儿股骨的3.0 T MRI图像,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股骨正常,孕周26~39周,均有对胎儿股骨进行负间隔TrueFISP序列扫描的图像。为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由两位MR医师应用MPR技术分别对胎儿的股骨长轴进行修正重组。比较两位MR医师重组图像的质量,测量股骨长度并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0例胎儿股骨TrueFISP图像中,27例(45%)直接获得了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而33例(55%)没有获得标准图像。两位医师对这33例胎儿股骨行MPR,分别获得了90.9%(30/33)和87.9%(29/33)的成功率,其图像质量的评分分别为2.91±0.29和2.88±0.33,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0,P=0.317)且具有高度一致性(ICC=0.845,P=0.000)。在TrueFISP图像上,两位医师测量股骨干长度分别为(60.42±5.86)cm和(60.35±5.87)cm,超声测量股骨干长度为(59.35±9.07)c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 MR TrueFISP序列负间隔扫描后,应用MPR技术可以获取胎儿股骨的标准长轴图像,其测量结果与超声结果无差异。因此TrueFISP序列的负间隔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弥补直接扫描不能获得胎儿股骨标准长轴图像的不足。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在胎儿肱骨发育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0月泰安市中心医院74例非生长发育受限胎儿的MRI资料。受检孕妇年龄20~46(30.8±5.9)岁,孕周26~37(32.7±3.4)周。采集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FISP)序列MRI,测量胎儿肱骨的二维定量指标(肱骨干长度,肱骨近侧和远侧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径,以及肱骨总长度)。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二维定量指标与孕龄的相关性;观察肱骨近侧和远侧次级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结果胎儿肱骨干长度、肱骨总长度和肱骨近侧软骨骨骺前后径均与孕龄呈高度正相关(r=0.83、0.84、0.72,P值均<0.001);胎儿肱骨近侧软骨骨骺横径和肱骨远侧软骨骨骺横径、前后径、高径均与孕龄呈中度正相关(r=0.64、0.56、0.53、0.53,P值均<0.001);胎儿肱骨近侧软骨骨骺高径与孕龄呈低度正相关(r=0.38,P=0.001)。肱骨远侧次级骨化中心最早出现时间在36~37^(+6)周,26~35^(+6)周均未见;26~37^(+6)周胎儿肱骨近侧均未出现次级骨化中心。结论基于3.0 T MRI的二维定量指标可较好评估孕龄26~37^(+6)周胎儿肱骨生长发育,可为产前诊断胎儿肱骨疾病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