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六套海洋模式模拟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马强
汪嘉宁
王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2-1317,共16页
借助于六套海洋模式资料,本文初步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基本特征。与气候态数据集WOA13相比,水深3000m层除HYCOM以正温度偏差为主外,其余模式均为负温度偏差,且随着深度增加偏差幅度变大。盐度偏差方面,HYCOM和OFES以正偏差为主...
借助于六套海洋模式资料,本文初步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基本特征。与气候态数据集WOA13相比,水深3000m层除HYCOM以正温度偏差为主外,其余模式均为负温度偏差,且随着深度增加偏差幅度变大。盐度偏差方面,HYCOM和OFES以正偏差为主,其余模式以负偏差为主。温盐偏差在各个深海海盆中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且与实际观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水深1000—3000m以纬向东西向交替变化的射流为主。3000—5000m的纬向流速减小,形成海盆内环流,不同海盆之间可通过深水通道进行海水交换。3000m以深的关键深海通道的输运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不同季节流向也不一致,而海盆内的环流形态受制于位涡收支积分约束方程,进而也表征出季节变化的特征,即不同季节海盆内的环流主要旋转形态不同。在分析了初始温盐场、潮汐及其他要素对深海环流的影响后,本文为日后构建适合热带西太平洋深海环流研究的模式提供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环流
海洋模式
温盐偏差
深海通道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太平洋深海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
被引量:
20
2
作者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1-1479,共9页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科学观测网
潜标
实时化
深海探测
建设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印尼贯穿流源区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及其科学重要性
被引量:
9
3
作者
袁东亮
周慧
+1 位作者
王铮
李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6-1168,共13页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及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项目——"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项目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尼贯穿流源区的观测成果,初步刻画了印尼贯穿流源区海洋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特性,阐明这一海区环流对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动力学、季节内振荡研究以及全球变暖减缓和加速的重要性。介绍了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里,通过国际合作,促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在印尼海和印尼贯穿流关键海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观测,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印尼海同步潜标观测网,为探讨印尼贯穿流变异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问题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海
印尼贯穿流源区
西太平洋
海洋观测网
多尺度变异
ENSO动力学
全球变暖减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
6
4
作者
王凡
汪嘉宁
+2 位作者
张林林
周慧
杨宇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5-1155,共11页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任务2以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西太平洋和印尼海科学观测网综合观测数据,结合动力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在主流系和西太暖池的三维结构、变异规律和动力机制,以及西太与周围...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任务2以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西太平洋和印尼海科学观测网综合观测数据,结合动力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在主流系和西太暖池的三维结构、变异规律和动力机制,以及西太与周围海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在上层主流系和暖池变异方面,首次直接观测到棉兰老潜流(MUC)、吕宋潜流(LUC)和北赤道潜流(NEUC)等次表层潜流及其多尺度变异,给出了三支潜流相互间的水源关系,揭示了潜流系统强劲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涡旋活动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棉兰老流(MC)/MUC年际变异及其控制因素。西太平洋主流系平流输送在暖池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且暖池北部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显著的扩张现象,是由混合层厚度变浅导致。在中深层环流特征和机制方面,发现南北半球中层水团的交换通道、机制和显著交换周期;丰富了对赤道西太平洋中层流结构特征和变异的认识,同时突破了对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构特征和变异规律的认知局限,例如中深层流流速自北向赤道增加,其变化远大于平均值,菲律宾海盆中部深层流以西南-东北方向为主,赤道区域中深层流以纬向东西交替的射流为主等。在西太与周围海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方面,通过在印尼贯穿流(ITF)源区及印尼海的同步走航及定点潜标观测,揭示了MC在苏拉威西海和马鲁古海峡交汇处的流径跃变在2015—2016超强El Ni?o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西边界流区的非线性反射对ENSO事件的发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原创性成果显著提升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动力学的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主流系
中深层环流
印尼贯穿流
变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河流和暖平流对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郝佳佳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为定量化研究影响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基于Princeton Ocean Model(POM),通过进行河流和暖流的增减试验,对逆温层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受海表失热影响,逆温层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
为定量化研究影响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基于Princeton Ocean Model(POM),通过进行河流和暖流的增减试验,对逆温层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受海表失热影响,逆温层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份,山东半岛北部及东部近海、闽浙沿海为三个主要逆温层发生区域,其中山东半岛北部近海逆温层范围和强度最大。当无河流输入时,整个研究海域无逆温层出现,而河流加倍或减半对逆温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出现概率分别增高22%和降低15%。当暖流加倍或减半时,长江口邻近海域逆温层出现概率大幅增高23%和降低69%,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次之,分别增高34%和降低25%。当关闭暖流时,长江口外海逆温层消失,山东半岛东部近海逆温层出现概率降低约70%,且变浅76%。以上表明,河流淡水是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保持必要河流淡水输入条件下,暖流的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形成的影响比河流变化大,其中对长江口外海影响最大,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次之。暖流流量的增减可引起100 m以浅陆架区的海表面高度异常,影响跨40 m等深线海水交换和温盐锋面的形成,造成逆温层大范围的转移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黑潮
逆温层
PO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背景下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通量
被引量:
1
6
作者
袁东亮
郝佳佳
+1 位作者
李健乐
何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3-691,共9页
基于马普耦合模式,结合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估算了东海冬季跨陆架环流的流量及其向深海大洋的碳输送量.由于黄东海冬季的跨陆架环流强度远大于其他季节,且进入黑潮次表层,因此,黄东海跨陆架埋碳过程主要发生在冬季.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存...
基于马普耦合模式,结合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估算了东海冬季跨陆架环流的流量及其向深海大洋的碳输送量.由于黄东海冬季的跨陆架环流强度远大于其他季节,且进入黑潮次表层,因此,黄东海跨陆架埋碳过程主要发生在冬季.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存在明显的跨陆架输运,其中跨越台湾岛至济州岛一线陆架边缘向外海的年平均水体输送量为3.92Sv(1Sv=10~6m^3s^(-1)),净输送量为向外海0.82Sv,与台湾海峡和济州海峡流量之差相当.冬季,跨陆架向外海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净输运量分别为98、12和0.1百万吨.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RCP4.5)和持续增加(RCP8.5)背景下,该跨陆架输运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冬季跨越台湾岛至济州岛一线陆架边缘向外海的流量从2006~2099年分别增加了0.54和0.65Sv,增幅分别达15.3%和19.6%.受其影响,冬季跨陆架向外海的DIC、DOC和POC的输运量增加幅度在15.4~25.2%.本文首次评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量,揭示了跨陆架输运在中国近海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陆架碳输运
全球变暖
RCP
8.5
RCP4.5
原文传递
题名
六套海洋模式模拟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果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
3
1
作者
马强
汪嘉宁
王凡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
海洋
环流与波动重点
实验室
中国
科学
院大学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02-1317,共16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
XDA11010204号
+6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406015号
41421005号
国家海洋局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项目
GASI-IPOVAI-01-01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2016ASKJ12号
文摘
借助于六套海洋模式资料,本文初步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基本特征。与气候态数据集WOA13相比,水深3000m层除HYCOM以正温度偏差为主外,其余模式均为负温度偏差,且随着深度增加偏差幅度变大。盐度偏差方面,HYCOM和OFES以正偏差为主,其余模式以负偏差为主。温盐偏差在各个深海海盆中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且与实际观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水深1000—3000m以纬向东西向交替变化的射流为主。3000—5000m的纬向流速减小,形成海盆内环流,不同海盆之间可通过深水通道进行海水交换。3000m以深的关键深海通道的输运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甚至不同季节流向也不一致,而海盆内的环流形态受制于位涡收支积分约束方程,进而也表征出季节变化的特征,即不同季节海盆内的环流主要旋转形态不同。在分析了初始温盐场、潮汐及其他要素对深海环流的影响后,本文为日后构建适合热带西太平洋深海环流研究的模式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深层环流
海洋模式
温盐偏差
深海通道
季节变化
数值模拟
Keywords
deep-layer circulation
ocean models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deviations
deep-layer passages
seasonal variability
numerical modeling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太平洋深海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
被引量:
20
2
作者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
海洋
环流与波动重点
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71-1479,共9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
XDA11010201号
+2 种基金
XDA11010204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2016ASKJ12号
文摘
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建成的大洋观测网络。深海数据的连续获取和实时传输对海洋与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意义重大,世界海洋大国纷纷致力于其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攻关。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下,中科院海洋所经过统筹安排和周密部署,3年多来先后组织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3次,成功布放和回收深海潜标73套次,建成了由16套深海潜标组成的我国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并实现稳定运行,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在2016年航次中,中国科学院又攻克了潜标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实现了深海数据的"现场直播",截至2017年9月,深海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260余天。以此为标志,我国的大洋科学观测网建设实现了批量化、标准化和常态化。深海观测数据的长时间连续积累和实时化传输,将提升我国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业务系统建设步伐,满足海洋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对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的重大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全面推进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的深海战略,深海科学观测网建设技术和潜标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对我国深海探测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关键词
西太平洋
科学观测网
潜标
实时化
深海探测
建设运行
Keywords
Western Pacific Ocea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network
subsurface mooring
real-time
deep-seaexploratio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印尼贯穿流源区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及其科学重要性
被引量:
9
3
作者
袁东亮
周慧
王铮
李翔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
海洋
环流与波动重点
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中国
科学
院大学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6-1168,共13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
XDA11010205号
+17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
41421005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1376032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
41720104008号
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项目(航次编号NORC2015-09)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计划"项目
2016ASKJ04号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2012CB956001号
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项目
GYHY201306018号
国家海洋局专项项目
GASI-03-01-01-05号
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
2014GJJS0101号
U1406401号
文摘
印尼贯穿流源区指的是苏拉威西海东部、马鲁古海北部以及棉兰老岛以东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岛以北的海域,其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对全球大洋环流的物质和能量平衡以及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但是却缺乏大规模的现代海洋观测。本文总结近几年来基金委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以及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项目——"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及其气候效应"等项目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尼贯穿流源区的观测成果,初步刻画了印尼贯穿流源区海洋环流的多尺度结构特性,阐明这一海区环流对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NSO)动力学、季节内振荡研究以及全球变暖减缓和加速的重要性。介绍了项目团队在过去几年里,通过国际合作,促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印尼科学院海洋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双方已经在印尼海和印尼贯穿流关键海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观测,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印尼海同步潜标观测网,为探讨印尼贯穿流变异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问题和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关键词
印尼海
印尼贯穿流源区
西太平洋
海洋观测网
多尺度变异
ENSO动力学
全球变暖减缓
Keywords
Indonesia Sea
The Pacific entranc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Western Pacific Ocean
Oceanobservation array
Multi-scale variability
ENSO dynamics
global hiatus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
6
4
作者
王凡
汪嘉宁
张林林
周慧
杨宇星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
海洋
环流与波动重点
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5-1155,共11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项目
XDA11010201号
+4 种基金
XDA11010101号
XDA11010204号
XDA11010205号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2016ASKJ12号
文摘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任务2以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西太平洋和印尼海科学观测网综合观测数据,结合动力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在主流系和西太暖池的三维结构、变异规律和动力机制,以及西太与周围海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在上层主流系和暖池变异方面,首次直接观测到棉兰老潜流(MUC)、吕宋潜流(LUC)和北赤道潜流(NEUC)等次表层潜流及其多尺度变异,给出了三支潜流相互间的水源关系,揭示了潜流系统强劲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尺度涡旋活动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棉兰老流(MC)/MUC年际变异及其控制因素。西太平洋主流系平流输送在暖池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且暖池北部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起出现显著的扩张现象,是由混合层厚度变浅导致。在中深层环流特征和机制方面,发现南北半球中层水团的交换通道、机制和显著交换周期;丰富了对赤道西太平洋中层流结构特征和变异的认识,同时突破了对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构特征和变异规律的认知局限,例如中深层流流速自北向赤道增加,其变化远大于平均值,菲律宾海盆中部深层流以西南-东北方向为主,赤道区域中深层流以纬向东西交替的射流为主等。在西太与周围海域之间物质能量交换方面,通过在印尼贯穿流(ITF)源区及印尼海的同步走航及定点潜标观测,揭示了MC在苏拉威西海和马鲁古海峡交汇处的流径跃变在2015—2016超强El Ni?o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西边界流区的非线性反射对ENSO事件的发生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原创性成果显著提升了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动力学的认知水平。
关键词
西太平洋
暖池
主流系
中深层环流
印尼贯穿流
变异机制
Keywords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main circulations
intermediate and deep ocean circulations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mechanisms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河流和暖平流对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
1
5
作者
郝佳佳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
海洋
环流与波动重点
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大
科学
研究中心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4,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6016)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项目(XDA11010304)。
文摘
为定量化研究影响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基于Princeton Ocean Model(POM),通过进行河流和暖流的增减试验,对逆温层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受海表失热影响,逆温层主要出现在9月至翌年3月份,山东半岛北部及东部近海、闽浙沿海为三个主要逆温层发生区域,其中山东半岛北部近海逆温层范围和强度最大。当无河流输入时,整个研究海域无逆温层出现,而河流加倍或减半对逆温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江口邻近海域,出现概率分别增高22%和降低15%。当暖流加倍或减半时,长江口邻近海域逆温层出现概率大幅增高23%和降低69%,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次之,分别增高34%和降低25%。当关闭暖流时,长江口外海逆温层消失,山东半岛东部近海逆温层出现概率降低约70%,且变浅76%。以上表明,河流淡水是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形成的必要条件,在保持必要河流淡水输入条件下,暖流的变化对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形成的影响比河流变化大,其中对长江口外海影响最大,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次之。暖流流量的增减可引起100 m以浅陆架区的海表面高度异常,影响跨40 m等深线海水交换和温盐锋面的形成,造成逆温层大范围的转移和变化。
关键词
长江冲淡水
台湾暖流
黑潮
逆温层
POM
Keywords
Changjiang River fresh water
Taiwan warm current
Kuroshio
temperature inversion
POM
分类号
P73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背景下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通量
被引量:
1
6
作者
袁东亮
郝佳佳
李健乐
何蕾
机构
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研究所中国
科学
院
海洋
环流与波动重点
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变化实验室
中国
科学
院大学地球
科学
学院
中山大学
海洋
科学
学院
广东省
海洋
资源与近岸工程重点
实验室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3-691,共9页
基金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2CB956001)
中国科学院海洋专项项目(编号:XDA11010205
+7 种基金
XDA110103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批准号:4142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批准号:41576016)
重点国际合作基金项目(编号:41720104008)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6ASKJ04)
海洋局专项项目(编号:GASI-03-01-01-05)
山东省联合基金项目(编号:2014GJJS0101
U1406401)资助
文摘
基于马普耦合模式,结合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估算了东海冬季跨陆架环流的流量及其向深海大洋的碳输送量.由于黄东海冬季的跨陆架环流强度远大于其他季节,且进入黑潮次表层,因此,黄东海跨陆架埋碳过程主要发生在冬季.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存在明显的跨陆架输运,其中跨越台湾岛至济州岛一线陆架边缘向外海的年平均水体输送量为3.92Sv(1Sv=10~6m^3s^(-1)),净输送量为向外海0.82Sv,与台湾海峡和济州海峡流量之差相当.冬季,跨陆架向外海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净输运量分别为98、12和0.1百万吨.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RCP4.5)和持续增加(RCP8.5)背景下,该跨陆架输运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冬季跨越台湾岛至济州岛一线陆架边缘向外海的流量从2006~2099年分别增加了0.54和0.65Sv,增幅分别达15.3%和19.6%.受其影响,冬季跨陆架向外海的DIC、DOC和POC的输运量增加幅度在15.4~25.2%.本文首次评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量,揭示了跨陆架输运在中国近海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跨陆架碳输运
全球变暖
RCP
8.5
RCP4.5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X16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六套海洋模式模拟热带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结果的对比分析
马强
汪嘉宁
王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西太平洋深海科学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
汪嘉宁
王凡
张林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印尼贯穿流源区环流的多尺度变异及其科学重要性
袁东亮
周慧
王铮
李翔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主流系与西太平洋暖池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王凡
汪嘉宁
张林林
周慧
杨宇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河流和暖平流对中国东部近海逆温层影响的数值研究
郝佳佳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背景下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通量
袁东亮
郝佳佳
李健乐
何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