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推拿配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2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唐绍基 舒新农 +4 位作者 陈金凤 莫灼锚 张人文 张英杰 唐树杰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49-50,93,共3页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2月就诊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行推拿并内服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5年12月就诊的梨状肌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观察组行推拿并内服独活寄生汤治疗,对照组行单纯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5.7%,观察组为9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VAS评分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推拿配合口服独活寄生汤治疗梨状肌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推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 独活寄生汤 梨状肌综合征 内外兼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研究现存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4
2
作者 张英杰 刘元梅 唐树杰 《环球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135-137,共3页
脊柱为“骨错缝、筋出槽”的好发部位。近年来,对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其解剖学内涵、生物力学变化。然而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2)“骨错缝”研究广泛开展,“筋... 脊柱为“骨错缝、筋出槽”的好发部位。近年来,对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其解剖学内涵、生物力学变化。然而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2)“骨错缝”研究广泛开展,“筋出槽”研究却相对滞后;(3)学界重“骨错缝”,轻“筋出槽”,重脊柱解剖结构位置的恢复,轻筋的功能训练;(4)重手法治标,轻中药内服治本,忽视功法治疗。针对现存问题,本文基于中医整体观念从整体功能的角度进行思考,试图认清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内在本质,提出制定统一的疾病诊断标准、重视“筋出槽”的理论研究、强调治疗动静结合、筋骨并重,中药内服治本、手法治疗治标、配合中医功法、实现标本兼治,为脊柱退变性疾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错缝 筋出槽 脊柱退变性疾病 核心稳定性 三亚系模型 手法 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联合核心肌训练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玉明 窦祥蕊 +1 位作者 许晓华 张英杰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年第3期588-590,共3页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肌训练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用超短波和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核心肌训练。结果:治疗6周,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均治疗前较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肌训练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用超短波和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核心肌训练。结果:治疗6周,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均治疗前较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联合核心肌训练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可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三横突综合征 手法 核心肌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连华 李爱国 +1 位作者 张英杰 唐树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NLBP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同时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NLBP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法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手法治疗基础上同时辅以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6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定2组患者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况。结果经2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6周治疗及治疗结束1年后,发现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86±0.82)分和(1.12±0.42)分]、SF-36评分[分别为(68.12±10.68)分和(78.68±10.9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治疗可迅速缓解NLBP患者疼痛,联合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症状、增强腰椎功能,对改善患者日常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及整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特异性下背痛 手法 核心稳定性训练 疗效
原文传递
骶管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爱华 郭湄 +1 位作者 张英杰 唐树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99-201,共3页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共选取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骶管组、CSE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口服及中频电疗,骶管组...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共选取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骶管组、CSE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口服及中频电疗,骶管组同时辅以骶管注射脉络宁复合液,CSE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则同时辅以骶管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各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各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结果经2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皆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59±1.57)分]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与骶管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0±1.08)分、(2.03±0.45)分]亦显著优于骶管组及CSE组(P〈0.05)。经2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JOA评分[分别为(18.32±3.95)分、(22.75±2.68)分]亦显著优于骶管组及CSE组(P〈0.05)。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可迅速缓解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疼痛,增强其治疗信心,如辅以CSE训练可持续改善腰椎功能,降低二次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管注射 核心稳定性训练
原文传递
臀走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6
作者 郝爱霞 石建民 +1 位作者 张英杰 唐树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5-66,共2页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多发于中老年群体,随着人口老龄化该病发病率不断上升。手术是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受限于手术风险大、恢复期长、远期疗效差等不利因素,目前非手术治疗仍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第一选择。
关键词 臀走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2
7
作者 张国辉 陈燕 +1 位作者 张英杰 唐树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36-538,共3页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中频电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传统腰背...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中频电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传统腰背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8周时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统计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 结果治疗2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94±1.30)分]、JOA评分[(16.84±3.5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04±1.20)分]、JOA评分[(16.22±4.1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26±0.56)分]、JOA评分[(24.11±1.2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86±1.48)分]、JOA评分[(19.73±2.48)分]均较治疗前继续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为68.57%,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44.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3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采用手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 核心稳定性训练 疗效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英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7-869,共3页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结果 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核心稳定性训练 疼痛 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