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大学主校区校前区绿地景观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樊萍 刘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6-198,202,共4页
青海大学校前区位于主校区校园景观主轴线的起点,其绿地景观不仅起着宣传校园文化的窗口作用,而且担负着保持校园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和功能性相一致的责任。本设计以"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营造"生态和谐、展现精神、优美... 青海大学校前区位于主校区校园景观主轴线的起点,其绿地景观不仅起着宣传校园文化的窗口作用,而且担负着保持校园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和功能性相一致的责任。本设计以"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营造"生态和谐、展现精神、优美舒适"的校前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大学 校前区 绿地景观 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宁 杨春江 +4 位作者 孙瑜旸 白露超 陈阿兰 马国良 马琪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35期141-148,共8页
为研究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河流健康状况,于2016年5月和8月,在湟水河上游选取20个样点,分别归入草地、农地和城市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并按样点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摄食类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结... 为研究湟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河流健康状况,于2016年5月和8月,在湟水河上游选取20个样点,分别归入草地、农地和城市用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并按样点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摄食类群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湟水河各样点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都较低,主要优势类群为青海钩虾(Gammarus suifunensis Urno)、幻石娥(Apataniidae sp.)、四节蜉(Baetis sp.)、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各样点间物种组成和功能摄食类群组成差异较大,其中集食者占绝对优势。草地优势类群以青海钩虾为主;农地以四节蜉为主;城市用地中则以耐污的水丝蚓为主,四节蜉在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为优势类群。通过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从河流源头到西宁段,湟水河受水利工程干扰逐步增大,河岸带植被覆盖度递减,水土流失逐步递增,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降低,河流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功能摄食类群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湟水河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和机械组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赵之重 《青海农林科技》 2004年第4期4-6,共3页
通过对青海主要土壤类型剖面的有机质、机械组成、阳离子交换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机械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深度的增加有机质与交换量的相关性增强。土壤粘粒含量越高,阳离子交换量越大。
关键词 青海 土壤 阳离子交换量 有机质 机械组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春萝卜主栽品种种皮结构与发芽率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沈宁东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2期44-46,共3页
本文对青海春萝卜主栽品种的种皮进行细胞组织结构观察和发芽率的测定 :可知萝卜种皮结构有 4个组分 ,即表皮、厚壁组织、内珠被遗迹及色素层 ;萝卜种子发芽率的高低主要与厚壁组织层的厚度及它占种皮全厚的比例有关 ,且成反比。
关键词 萝卜 种皮 解剖结构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冰草异源附加系的创建──Ⅱ.异源染色质的检测与培育途径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立会 杨欣明 +3 位作者 周荣华 李秀全 董玉琛 赵华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38-544,共7页
为了建立一套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和原位杂交方法,对普通小麦品种Fukuho×冰草Z559杂交组合所衍生的BC2到BC5世代的866株进行了细胞学分析和外源染色质的检测。结果表明,(1)形态学和细胞学检... 为了建立一套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利用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和原位杂交方法,对普通小麦品种Fukuho×冰草Z559杂交组合所衍生的BC2到BC5世代的866株进行了细胞学分析和外源染色质的检测。结果表明,(1)形态学和细胞学检测是其他检测方法的基础;(2)在建立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的研究中,异源单体和双单体附加系并非良好的基础材料;(3)从BC2到BC5,随着回交世代的提高产生异源二体附加系的频率提高(0→4.12%);(4)从染色体结构呈22Ⅱ+nⅠ的材料中不仅比较容易衍生出异源二体附加系而且是相异;(5)首次获得了11个在表型性状上有明显差异的小麦-冰草异源二体附加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冰草 异源 二体附加系 外源染色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东部农田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7
6
作者 宋晓珂 李宗仁 王金贵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5-761,共7页
植物中硒被认为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而且大多数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硒。因此,不同地区土壤硒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区食物中的硒含量。本研究以青海省平安地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了土壤全硒含量和形态及价... 植物中硒被认为是人体摄入硒的主要来源,而且大多数植物是从土壤中吸收硒。因此,不同地区土壤硒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地区食物中的硒含量。本研究以青海省平安地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用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了土壤全硒含量和形态及价态的测定,对平安地区农田土壤全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安地区土壤全硒含量变化范围为0.089~0.782 mg/kg,平均值为0.418 mg/kg,其中58%的土壤属于富硒土壤范畴。研究区域耕种淡栗钙土全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574 mg/kg;而灌淤黄土全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293 mg/kg。成土母质中,古近–新近系西宁群红色泥岩中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82 mg/kg。平安地区富硒土壤中硒的富集主要来源于古近–新近系西宁群红色泥岩风化。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最少。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均以六价硒为主要赋存价态。平安地区富硒土壤中硒含量适宜,供硒潜力较大,且该地区受外界环境污染较少,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东部 农田土壤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富硒土壤中硒的形态和价态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宋晓珂 王金贵 +2 位作者 李宗仁 巨霞 赖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72-275,285,共5页
通过检测分析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中硒的含量、赋存形态和价态,旨在为正确评价青海省东部土壤的富硒状况,有效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及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342~0.770 mg/kg,平均值为0.... 通过检测分析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中硒的含量、赋存形态和价态,旨在为正确评价青海省东部土壤的富硒状况,有效利用富硒土壤资源及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342~0.770 mg/kg,平均值为0.487 mg/kg,是我国土壤平均硒含量的1.68倍,远大于全国土壤硒含量的平均值,属于足硒到中等高硒水平。供试土壤中可溶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分别占全硒含量的10.91%~21.35%、11.56%~23.52%、11.69%~23.9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含量最少,占全硒含量的3.52%~11.82%;而有机结合态硒占土壤全硒含量的比例高达27.49%~50.65%,平均值为36.55%,土壤中硒的赋存形态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对土壤硒价态的研究表明,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中均存在Se^(4+)、Se^(6+),不存在Se^(2-),且以Se^(6+)为主要赋存形态。青海省东部富硒土壤分布集中,含量适宜,供硒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东部 富硒土壤 富硒农产品 赋存形态 价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不同生态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被引量:14
8
作者 田丰 张永成 张凤军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9-112,共4页
通过对青海农业区的川水地、浅山地、半浅半脑山旱地、脑山地以及柴达木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特点的分析,阐述了马铃薯地膜栽培中适宜的覆膜技术。
关键词 青海 生态区 马铃薯 地膜栽培 覆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青海野生沙棘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其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马玉花 高英 +2 位作者 向前胜 刘品高 周至远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3827-3831,共5页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和肋果沙棘(Hipphae neurocarpa)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处理对两种沙棘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2种沙棘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 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nsis)和肋果沙棘(Hipphae neurocarpa)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处理对两种沙棘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2种沙棘的抗旱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两种沙棘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呈下降的趋势;膜透性、MDA含量、脯氨酸含量、甜菜碱含量及CAT酶活性呈增加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SOD酶和POD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两种沙棘的抗旱性,结果表明中国沙棘的抗旱性高于肋果沙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sinesis) 肋果沙棘(Hipphae neurocarpa) 干旱胁迫 生理生化指标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5
10
作者 祁如英 樊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7-89,共3页
根据青海省4个木本植物物候观测站的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及气候资料,分析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论为: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上年11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气温偏高1℃,小叶杨叶芽平均开放期提早2~6天.
关键词 青海 小叶杨 叶芽 开放期 气候变化 响应特征 物候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北站矮嵩草和珠芽蓼玉米黄质含量的变化及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易现峰 杨月琴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98-500,共3页
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矮嵩草 (K 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 (Polygonum viviparum) 5 0 5 nm处的吸光度值 (A5 0 5 / A6 5 2 )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测定发现 :矮嵩草和珠芽蓼叶片内玉米黄质的相对含量在一个生长季内呈现单峰曲... 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矮嵩草 (K obresia humilis)和珠芽蓼 (Polygonum viviparum) 5 0 5 nm处的吸光度值 (A5 0 5 / A6 5 2 )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测定发现 :矮嵩草和珠芽蓼叶片内玉米黄质的相对含量在一个生长季内呈现单峰曲线变化 ,与海北站太阳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呈正相关 ;玉米黄质的日变化也呈现单峰曲线 ,于中午14:0 0左右达到最大值 ,与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呈正相关 ;玉米黄质在非辐射能耗散以及防止过氧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嵩草 珠芽蓼 玉米黄质 太阳辐射 日变化 季节变化 光强适应性 植物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碳氮源对青海春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国良 马辉 +1 位作者 马学斌 韩海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5期12501-12503,12532,共4页
[目的]探讨油菜菌核病菌在外源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及不同pH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适宜该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果糖... [目的]探讨油菜菌核病菌在外源营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青海高原春油菜菌核病菌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碳源和氮源及不同pH对该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结果]适宜该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果糖,氮源分别为柠檬酸铵和硫酸铵,碳氮比为30∶1,pH范围为6.0~7.0。[结论]为控制和防治油菜菌核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氮源 油菜菌核病 菌丝生长 菌核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牧草蝗属二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 被引量:9
13
作者 郑哲民 谢令德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7-510,共4页
记述采自青海省网翅蝗科牧草蝗属 2新种 ,即平安牧草蝗Omocestuspinanensissp .nov .及青海湖牧草蝗Omocestusqinghaihuensissp .nov .,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直翅目 网翅蝗科 牧草蝗属 新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蛋白质组份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敬阳 董遵 +2 位作者 王有庆 马辉 朱惠琴 《麦类作物》 CSCD 1997年第6期33-37,共5页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份,它们的多少及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对小麦品质影响很大。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四种蛋白质组份的变化分为由高到低(清蛋白)、由低到高(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由高...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是小麦籽粒蛋白质的主要组份,它们的多少及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对小麦品质影响很大。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四种蛋白质组份的变化分为由高到低(清蛋白)、由低到高(醇溶蛋白、麦谷蛋白)和由高到低再由低至高(球蛋白)三种类型。开花后7d,清蛋白含量最高,醇溶蛋白含量最低。成熟时麦谷蛋白含量最高,球蛋白含量最低。各供试材料麦谷蛋白含量处于同一水平,醇溶蛋白除青农452亦如此。与小偃6号相比,高原地区春小麦四种组份在蛋白质中所占比例以清蛋白最高,其余三种蛋白均较低;醇溶蛋白与麦谷蛋自的比值为0.62:0.86。造成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品质差的原因,在于籽粒中麦谷蛋白含量太低。因此,要改善高原地区春小麦的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就必须提高高原地区春小麦籽粒中麦谷蛋白的含量及其在蛋白质中的比例,同时提高醇溶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高原 春小麦 蛋白质组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雏蝗属三新种(直翅目:网翅蝗科)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哲民 谢令德 《Entomotaxonomia》 CSCD 2000年第3期175-181,共7页
记述采自青海省网翅蝗科雏蝗属 3新种 ,即祁连山雏蝗 Chorthippus qiliansha-nensis,sp.n.、积石山雏蝗 Chorthippus jishishanensis,sp.n.及循化雏蝗 Chorthip-pus xunhuaensis,sp.n.。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直翅目 网翅蝗科 雏蝗属 新种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的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利锋 赵燕驹 +1 位作者 马国良 徐雍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6-118,共3页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期多雨、气侯温暖的地区,中国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但近年来,以前仅零星发病的北方麦区赤霉病发生逐渐加重,在青海省,该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报告了采自青海省的赤...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穗期多雨、气侯温暖的地区,中国以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发生最重。但近年来,以前仅零星发病的北方麦区赤霉病发生逐渐加重,在青海省,该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报告了采自青海省的赤霉病标样的鉴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病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胁迫对白芥根系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唐道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25,共3页
利用旱棚盆栽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白芥根系发育、根系活力、根组织水分状态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胁迫促使白芥的根幅、主根长度、末级支根数、根系活力等增加 ,抗旱品种的增加幅度较大。开花期和成熟期抗旱性强的品种BWC/... 利用旱棚盆栽研究土壤水分胁迫对白芥根系发育、根系活力、根组织水分状态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胁迫促使白芥的根幅、主根长度、末级支根数、根系活力等增加 ,抗旱品种的增加幅度较大。开花期和成熟期抗旱性强的品种BWC/FWC值和根冠比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芥 水分胁迫 根系发育 根系水分 土壤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海东地区蝗虫的调查 被引量:3
18
作者 郑哲民 谢令德 《武夷科学》 1999年第0期48-53,共6页
青海地区蝗虫的调查工作,在解放前没有任何报导.1956年青海省农业厅曾组织人力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调查,其中记载过蝗虫15种,1956年周尧等在门源县调查,记载蝗虫12种.196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对草原地区蝗虫进行了调查,调查材料由郑哲民鉴定... 青海地区蝗虫的调查工作,在解放前没有任何报导.1956年青海省农业厅曾组织人力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调查,其中记载过蝗虫15种,1956年周尧等在门源县调查,记载蝗虫12种.196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对草原地区蝗虫进行了调查,调查材料由郑哲民鉴定于1974年发表,报导海南州蝗虫2科27种,内有5新种.此后郑哲民、张勉(1981),郑哲民、霍科科(1992)发表了蝗虫2新种.而全面系统的调查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进行的,印象初于1984年记述了青海省蝗虫2总科7科31属62种,其中有4新属16新种.对于海东地区已记载有1总科5科17属23种.1996—1998年,青海大学农学系在海东地区进行害虫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EY GRASSHOPPER QINGH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蒲公英属植物的经济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 被引量:8
19
作者 熊亚 刁治民 +2 位作者 吴保锋 姜秋会 李强峰 《青海草业》 2005年第1期38-45,共8页
蒲公英属植物是青海高原的一种重要野生植物资源。本文论述了蒲公英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生态价值及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蒲公英 营养价值 药用价值 生态价值 化工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海拔冷凉地区引种大豆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丁秀琦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48-351,共4页
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和冷凉的西宁生态条件下,大豆东农79-64-5品系的生育期平均118±5天。播种期提早,出苗期相应延长,出苗-始花期也相应延长。出苗60天前后茎和叶生长速度最快。出苗70天前后开始结荚。... 4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和冷凉的西宁生态条件下,大豆东农79-64-5品系的生育期平均118±5天。播种期提早,出苗期相应延长,出苗-始花期也相应延长。出苗60天前后茎和叶生长速度最快。出苗70天前后开始结荚。出苗80天后植株鲜重和干重增长速度最快。出苗90天,株高、主茎粗和单株叶面积、荚果数、鲜重和干重均达一生最大值。此后生长急剧减缓渐趋成熟。亩产最高可达152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冷凉地区 大豆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