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IDH基因型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志勇 张婧 +4 位作者 曹云太 张国晋 孙建清 李昇霖 周俊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3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LerGG;包括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和间变型胶质瘤)异柠檬酸酸脱氢酶(IDH)基因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LerGG胶质瘤的... 目的探讨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LerGG;包括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和间变型胶质瘤)异柠檬酸酸脱氢酶(IDH)基因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70例LerGG胶质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前MRI T1增强影像,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结果170例中,WHO分级Ⅱ级例60例,Ⅲ级110例。从MRI T1增强影像的感兴趣区中共提取了1595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分析后筛选5个影像组学标签,并构建预测模型,验证集和训练集分析显示模型预测IDH突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0.82,准确度分别为79%、80%,敏感度分别为81%、88%,特异度分别为75%、66%。结论基于MRI T1增强影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WHO分级Ⅱ~Ⅲ级胶质瘤的IDH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WHO分级Ⅱ级弥漫性胶质瘤 间变型胶质瘤 异柠檬酸酸脱氢酶 基因突变 影像组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在评估高海拔地区 冠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雪燕 曹云太 +3 位作者 韩千程 颜梅 韩玲 温生宝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16-62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结构及功能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164例...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结构及功能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0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164例,按居住地海拔进行分组,其中2000~3000m为A组(n=83),3000m以上为B组(n=81),再将两组患者按冠脉狭窄程度细分为50%~60%亚组(n=84)和61%~70%亚组(n=80)。将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数据导入AI辅助诊断及CT-FFR测量系统,以冠脉造影及冠脉传统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分别评价AI及CT-FFR在高海拔地区冠脉临界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结果以FFR为金标准,CT-FFR与FFR的一致性为83.75%。B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高于A组(P=0.037、0.020);B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61%~70%狭窄程度发生率均高于A组(P<0.05);A组、B组在61%~70%亚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发生率均高于50%~60%亚组(P<0.05)。B组CT-FFR值低于A组(0.76±0.04 vs 0.88±0.05,P<0.01);A、B两组在61%~70%亚组CT-FFR值≤0.80、<0.70的发生率高于50%~60%亚组(P<0.05)。结论AI诊断系统及CT-FFR对评估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结果与冠脉造影、FFR一致性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 CT血管成像 冠脉临界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T1值及细胞外容积分数对心脏淀粉样变的诊断价值: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国辉 孟莉 +1 位作者 鲍海华 李文昕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5,92,共6页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初始T1值及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对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检索数据库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eb of Science、Wanfang ...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初始T1值及细胞外容积分数(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对心脏淀粉样变性(cardiac amyloidosis,CA)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检索数据库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Web of Science、Wanfang Database、CBM、VIP及CNKI中有关探讨初始T1值及ECV对CA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时间为从建库开始至2022年11月。由2名研究者单独完成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估。应用Revman 5.3、Stata 16.0和Meta-Disc1.4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和统计分析,进行异质性、发表偏倚分析。使用敏感性分析验证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2篇,共1 04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初始T1值诊断CA的合并敏感度(sensitivity,Sen)、特异度(specificity,Spe)、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别为86%(95%CI:82%~89%)、86%(95%CI:80%~91%)、6.2(95%CI:4.2~9.3)、0.16(95%CI:0.12~0.22)、38(95%CI:19~75)、0.92(95%CI:0.90~0.94);ECV诊断CA的Sen合并、Spe合并、PLR合并、NLR合并、DOR合并、AUC分别为90%(95%CI:83%~94%)、90%(95%CI:83%~94%)、8.8 (95%CI:5.3~14.6)、0.11 (95%CI:0.07~0.19)、79 (95%CI:38~162)、0.95 (95%CI:0.93~0.97)。结论 初始T1值和ECV对CA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CA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淀粉样变 心脏磁共振 T1 mapping 细胞外容积分数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观扩散系数在预测肝泡状棘球蚴病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
4
作者 丹增耶昂 鲍海华 +3 位作者 张雪倩 龙昌友 邢玉洁 田鹏启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0-95,共6页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预测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4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HAE的267例患者资料...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预测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到2024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HAE的267例患者资料,其中远处转移组88例,无转移组179例,记录其临床及影像信息并在DWI上测量病灶实性部分及边缘带的ADC最大值(ADC_(max))、ADC最小值(ADC_(min))、ADC平均值(ADC_(mean))。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发生远处转移组患者与无转移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病灶实性部分及边缘带的ADC_(max)、ADC_(min)、ADC_(mean)上的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各参数的诊断效能,计算最佳诊断截断值及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HAE远处转移组与无转移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民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实性部分,ADC_(max)、ADC_(min)、ADC_(mean)在远处转移组与无转移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边缘带,两组间ADC_(max)、ADC_(min)、ADC_(mean)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论是否发生转移,边缘带ADC_(max)、ADC_(min)、ADC_(mean)均低于实性成分ADC_(max)、ADC_(min)、ADC_(mean)。ROC曲线分析显示边缘带各ADC值均可有效预测HAE的远处转移。其中,联合指标预测HAE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效能最佳,AUC为0.955(95%CI:0.923~0.977),敏感度为93.2%,特异度86.0%。结论边缘带ADC值对临床前期评估HAE是否会发生远处转移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各参数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HAE远处转移的预测效能,更有利于个体化、精准化医疗决策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状棘球蚴病 远处转移 边缘带 表观扩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子涵 鲍海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10期152-158,共7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小血管疾病,影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与缺血性卒中和痴呆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并可能导致运动、步态和情绪障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小血管疾病,影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与缺血性卒中和痴呆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并可能导致运动、步态和情绪障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CSV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其典型表现为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由于CSVD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管理血管危险因素,以延缓病程进展。随着先进MRI技术的应用,研究已从单纯的影像学特征深入到对CSVD病理学机制的探索。本文综述了多模态磁共振新技术在CSVD中的应用,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 血管壁成像(VW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CT-FFR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韦佳 鲍海华 +1 位作者 王雪燕 拜昕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787-792,共6页
[目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6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9月—2021年4月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疑似冠心病患... [目的]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6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9月—2021年4月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疑似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分析患者的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CT-FFR值、钙化积分及狭窄程度,根据CT-FFR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有功能意义组(CT-FFR≤0.8)和无功能意义组(CT-FFR>0.8),分析两组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结果]206例患者共有365支血管纳入研究,其中有功能意义组139支血管,无功能意义组226支血管。CT-FFR与狭窄程度(r=-0.473,P<0.001)、钙化积分(r=-0.369,P<0.001)呈中度负相关,钙化积分与狭窄程度呈极弱正相关(r=0.141,P=0.007)。与无功能意义组相比,有功能意义组患者男性占比高,发病年龄大,高血压、吸烟史比例均更高。[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钙化积分是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重要因素,CT-FFR有助于CCTA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功能学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CT-血流储备分数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钙化积分 狭窄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藏族和汉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D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的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曹云太 鲍海华 +3 位作者 王雪燕 赵国颖 严小红 庄振燕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年第5期52-55,共4页
目的应用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探讨高海拔地区藏族和汉族颈动脉斑块特征的差异。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超声提示有颈动脉斑块的35例藏族患者和40例汉族纳入到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3.... 目的应用3D高分辨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探讨高海拔地区藏族和汉族颈动脉斑块特征的差异。方法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被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超声提示有颈动脉斑块的35例藏族患者和40例汉族纳入到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3.0 T磁共振扫描仪上接受颈动脉3D高分辨、多对比度磁共振成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颈动脉斑块的特征。结果藏族患者居住地海拔高于汉族患者(t=-7.004,P<0.05)。与汉族患者相比,藏族患者有高血脂史的比例更少,高密度脂蛋白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χ^(2)=4.408、4.091,P<0.05)。与汉族患者相比较,藏族患者有更高的钙化斑块发生率和更低的富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发生率(χ^(2)=5.602、5.357,P<0.05)。此外,藏族患者倾向于有更低的高危斑块发生率,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海拔地区的藏族患者较汉族患者有更高的钙化斑块发生率和更低的富脂质核心的发生率,这可能与藏族患者居住地海拔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藏族 汉族 3D高分辨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鉴别腹膜后副节瘤和神经鞘瘤 被引量:5
8
作者 曹云太 鲍海华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2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影像学对腹膜后副节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9年病理确诊的32例腹膜后副节瘤和24例神经鞘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腹膜后副节瘤和神经鞘瘤之间的计量资料(年... 目的探讨多期增强CT影像学对腹膜后副节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019年病理确诊的32例腹膜后副节瘤和24例神经鞘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腹膜后副节瘤和神经鞘瘤之间的计量资料(年龄、肿瘤最大直径、肿瘤CT值);用χ^(2)检验或F检验比较两种肿瘤间的计数资料(性别、临床症状、肿瘤位置、形状、边界、出血、钙化、瘤周血管、分隔、囊变或坏死、增强形式)。结果腹膜后副节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无显著差异,而两种肿瘤的影像特征存在一些差异:(1)腹膜后副节瘤好发于椎前区域(26例,81.2%),神经鞘瘤则好发于椎旁区域(13例,54.2%);(2)腹膜后嗜铬细胞“瘤周迂曲血管征”较神经鞘瘤常见(71.9%比4.2%,P<0.001);(3)腹膜后副节瘤“瘤内分隔征”的发生率少于神经鞘瘤(15.6%比50.0%,P=0.01);(4)增强后副节瘤在动态增强上呈现快进快出的影像表现(20例,62.5%),而大部分神经鞘瘤表现为渐进性强化模式(18例,75.0%);(5)副节瘤动脉期及静脉期的强化幅度明显高于神经鞘瘤(动脉期58.0±15.9比14.7±6.8,P<0.001;静脉期38.6±12.0比24.4±9.4,P<0.001)。结论术前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为鉴别副节瘤和神经鞘瘤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嗜铬细胞瘤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颈动脉体瘤患者的CT能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冬梅 尹桂秀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81-89,共9页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体瘤(CBT)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30例接受CT能谱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CBT患者,通过GSI Viewer重建60 keV和40 keV单能量图像,对40 keV、60 keV单能量图像及120 kVp like三组图像的CBT供血动脉CT值、背景噪声(... 目的:探讨CT能谱成像对颈动脉体瘤(CBT)的研究价值。方法:收集30例接受CT能谱检查并经手术确诊的CBT患者,通过GSI Viewer重建60 keV和40 keV单能量图像,对40 keV、60 keV单能量图像及120 kVp like三组图像的CBT供血动脉CT值、背景噪声(SD)、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分析CBT能谱参数及影像特征与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手术结果均无相关性;CBT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术中出血量呈强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术中出血量呈中度相关;横径、纵径、Shamblin分型与颅神经损伤呈中度相关,供血动脉数量与颅神经损伤呈强相关;40 keV是CBT供血动脉显示的最佳能级,CT值、SD、CNR及SNR均显著高于60 keV组及120 kVp like组,60 keV组CT值、噪声显著高于120 kVp like组,二者CNR及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 keV组主观评价分值最高,两位放射科医师主观评分一致性良好。结论:(1) CBT动脉期及静脉期能谱参数与GAPP评分无相关性;(2) CBT供血动脉数量是评估手术并发症重要参数之一,40 keV单能量图像可明显优化CBT供血动脉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能谱成像 颈动脉体瘤 图像质量 分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腰骶椎多发转移1例
10
作者 周冬梅 尹桂秀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7-637,共1页
患者女,53岁,无明显诱因出腰骶部持续性钝痛3个月,近1个月疼痛加剧伴右下肢麻木;2年前接受左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切除术。查体:L3~S1棘突压痛及叩痛阳性,椎旁双侧压痛及叩痛阴性,双下肢远端肌力4级。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肿瘤转移 腰椎 骶骨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在小乳腺癌诊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婷 赵希鹏 孟莉 《中国实用医刊》 2016年第7期F0003-F0004,共2页
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结果显示乳腺癌已经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目前在中国,乳腺癌患者较以往有明显年轻趋向;而小乳腺癌(直径≤2cm)筛查普及率尚低,大多女性因缺乏乳腺癌的知识或诊断延误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因乳腺癌而死... 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结果显示乳腺癌已经是中国女性最常见的肿瘤。目前在中国,乳腺癌患者较以往有明显年轻趋向;而小乳腺癌(直径≤2cm)筛查普及率尚低,大多女性因缺乏乳腺癌的知识或诊断延误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因乳腺癌而死亡的人数不断增加。因而对乳腺疾病患者进行早期筛查、早期诊治,可以显著提高其治愈率、降低病死率。近年来,影像学对小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筛查 小乳腺癌 动态增强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AI诊断系统在高海拔地区CHD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雪燕 鲍海华 +3 位作者 温生宝 曹云太 李伟霞 颜梅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33-737,共5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在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12月在该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318例。按患者来源地区海拔梯度,分为2000~3000 m组、...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在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2年1-12月在该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318例。按患者来源地区海拔梯度,分为2000~3000 m组、>3000 m组。以冠状动脉造影(CAG)为金标准,验证AI诊断系统的诊断性能;并应用冠状动脉AI诊断系统及CT无创血流储备分数(CT-FFR)测量系统,对两组患者的斑块结构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评价。结果>3000 m组钙化斑块、易损斑块数量多于2000~3000 m组(χ^(2)=3.976、6.482,P=0.046、0.011)。>3000 m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发生率均高于2000~3000 m组,2000~3000 m组冠状动脉单支病变、轻度狭窄发生率高于>3000 m组(P<0.05)。>3000 m组血管节段CT-FFR值≤0.80、<0.70的比例均高于2000~3000 m组(χ^(2)=4.782、28.118,P=0.029、<0.001)。以金标准对该系统进行诊断效能评价,显示其对诊断冠脉斑块及狭窄具有较好灵敏度及特异性,诊断一致性高(P<0.001)。结论冠状动脉AI诊断系统对系统评估高海拔地区CHD患者的冠状动脉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海拔 冠状动脉 CT血管成像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