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视角
1
作者 敖日格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75-178,共4页
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当前青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情况,结合青海地域特色探析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青海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资源。根据当前青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情况,结合青海地域特色探析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目标和策略等,有助于提高青海高校大学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水平,有助于增强青海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同时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 高校课程思政 资源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7
2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联动与协同共建:民族地区产业兴旺的实践与启示--以青海省T乡光伏产业为个案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彭毛卓玛 郑磊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发展实践中反响突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在乡村形成新业态产业,其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反馈出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生计、文化等多元素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重塑乡村生...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发展实践中反响突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在乡村形成新业态产业,其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反馈出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生计、文化等多元素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重塑乡村生计结构,T乡光伏产业发展引导牧民生计变迁,牧民通过社会行动整合、调适生计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行动规范、程序正当、主体间有效协商以及方案落实等不同程度地受限,实现“兴旺”在当下面临困境,运行机制有待优化。面向未来,产业兴旺需要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共同构建协商平台,各主体主动承担“受赋”责任,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共建 民族地区 产业兴旺 光伏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办高校规范化发展政策的百年变革
4
作者 薛南 李银奎 《民主与科学》 2024年第3期32-37,共6页
清末以来中国民办高校从传承到消亡再到发展,在变革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教育制度与政策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依据。清末中国现代高等学校体系初步建立,现代民办高校开始起步;面对民办高校办学混乱的局面,民国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有效解... 清末以来中国民办高校从传承到消亡再到发展,在变革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教育制度与政策成为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依据。清末中国现代高等学校体系初步建立,现代民办高校开始起步;面对民办高校办学混乱的局面,民国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手段,有效解决了民办高校中盲目升格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校大体经历了改造消亡、复苏发展、规范发展三个时期,民办高校开始走向规范化。《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及修改后,长期困扰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营利及办学融资支持等难题终于得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办学定位 规范化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 民国政府 融资支持 变革过程 制度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流动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的形构——基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区域史考察
5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82,共11页
区域是动态的空间,在不同历史区间与区域空间出现的人口流动不断重塑区域社会。明清以来,关中地区、山西诸盆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黄土高原西部,部分内地移民与西南民族走廊的民众也流入其中,黄土高原西部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区域。在这一区... 区域是动态的空间,在不同历史区间与区域空间出现的人口流动不断重塑区域社会。明清以来,关中地区、山西诸盆地的大量人口进入黄土高原西部,部分内地移民与西南民族走廊的民众也流入其中,黄土高原西部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区域。在这一区域内部,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互动与文化交融频繁发生,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随着黄土高原西部洮岷走廊、河湟走廊市镇的兴起,多民族在市场基础上的互动扩大了其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区域人口流动 区域形塑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黄土高原西部
原文传递
生存、生计与生态:黄土高原西部的农业活动与生态保护实践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建宗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3期60-70,154,共12页
农业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主要生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生存、生计与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西部的移民在生存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代社会... 农业是黄土高原西部的主要生计方式,围绕农业生产开展的相关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以土地为中心的生存、生计与生态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黄土高原西部的移民在生存过程中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传统的农业活动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现代社会的生态保护实践有效实现了水土保持。尽管现代社会的生态问题引发全球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话题,然而,现代社会的生态意识在生态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改变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用方式与土地观念,进一步改善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 生计 生态 农业 黄土高原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