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双轨合一”模式下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被引量:12
1
作者 吕明 陈希恒 +1 位作者 李佑祥 吴中学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6年第1期52-54,共3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2月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试点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教育,以期培养与行业准入相结合、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自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以来仍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98年2月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试点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教育,以期培养与行业准入相结合、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自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以来仍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和"重使用轻带教"的倾向致使其临床实践能力普遍欠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临床实践能力 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学位论文 科研能力 临床思维 国际医学教育 行业准入 医师资格考试 职业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修珍 纪文军 +2 位作者 康慧斌 吴日乐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8-961,共4页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颅内外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多见于青年,自发性多见,病因目前不甚明确。内膜和内弹力板的不可逆损伤可能是脑动脉夹层形成的病理学基础。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出现提高了颅内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检出率,为此类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颅内外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及目前现状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瘤 病因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文娟 康慧斌 +6 位作者 纪文军 钱增辉 温小龙 李佑祥 姜除寒 吴中学 刘爱华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53-957,共5页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 颅内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原因,其发病形式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后循环缺血,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因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极易造成漏诊或误诊,亟须制定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和分类诊断标准。本文就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研究现状和相关进展加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夹层 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4 位作者 杨新健 李海云 张友平 林欣 王忠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2623-2625,262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20例为单侧椎弓根入路,16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两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6例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其中20例为单侧椎弓根入路,16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两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均获得成功,无手术并发症,两组疼痛评分和自理生活能力评分术后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完全缓解率及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双侧组手术80min,单侧组手术45min,两组间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影像学资料的分析对单侧入路选择非常重要,单侧椎弓根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入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5
5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5 位作者 孙立倩 刘爱华 李佑祥 杨新健 姜除寒 吴中学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18-922,共5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20... 目的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0分9例(45.0%),m RS 1分5例(25.0%),m RS 2分5例(25.0%),m RS 3分1例(5.0%),预后良好率为95.0%。结论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后动脉 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稳妥开展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爱华 纪文军 李佑祥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15-917,共3页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 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s,IDAs)是动脉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缺血性卒中,IDAs一旦出血,其再出血率可达30%,再出血后病死率高达46%以上[1]。因此,对于IDAs的早期诊治非常关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临床易混淆问题做简要评析。1颅内夹层动脉瘤的概念及发病机制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是指动脉内膜撕脱导致血液流入血管壁内形成壁内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颅内 诊断 治疗 血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康慧斌 纪文军 +2 位作者 刘爱华 李佑祥 吴中学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11期962-965,共4页
1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4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后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颅内... 1病例介绍患者,男,46岁。主因"头痛头晕4个月"于2014年2月24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在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后进一步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门诊以"颅内动脉瘤"收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个月,最高达155/95 mm Hg,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椎动脉 球囊闭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文娟 纪文军 +2 位作者 温小龙 冯欣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97-100,共4页
目的总结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探讨栓塞方案、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50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血管痉挛1例。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 目的总结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疗效,探讨栓塞方案、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50例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中血管痉挛1例。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级栓塞44例,Raymond 2级栓塞6例。31例行DSA随访(34.5±7)个月,复发(Raymond 3级)2例;50例临床随访(49±10.9)个月,术后偏瘫1例。结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较高,血管内栓塞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微创、相对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前交通动脉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文娟 温小龙 +1 位作者 冯欣 刘爱华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308-311,共4页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探讨手术时机、支架使用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血管内治疗7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微导管栓塞71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2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 目的总结破裂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探讨手术时机、支架使用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性血管内治疗76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微导管栓塞71例,双微导管栓塞1例,支架辅助栓塞2例,球囊辅助栓塞2例。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术前动脉瘤再破裂9例,术中再破裂2例。术后即刻造影Raymond 1级栓塞62例,Raymond 2级栓塞13例,Raymond 3级栓塞1例,完全栓塞率为81.6%。47例行影像学随访(37.3±12.1)个月,复发(Raymond 3级)4例,其中2例发生再破裂。76例病人中预后良好66例,残疾4例,死亡6例,预后良好率为86.8%。结论血管内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前交通动脉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杨新健 张鸿祺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7-759,共3页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占第3位,出血发生后早期的病死率约为40%,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可高达60%-70%。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再次出血,破裂动脉瘤必须治疗已成为共识(无论是采用血管...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出血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占第3位,出血发生后早期的病死率约为40%,再次出血的病死率可高达60%-70%。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再次出血,破裂动脉瘤必须治疗已成为共识(无论是采用血管内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治疗)。但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情况远比破裂动脉瘤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 开颅夹闭治疗 临床 破裂出血 再次出血 脑血管疾病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意外
原文传递
Onxy胶栓塞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海绵窦区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纪文军 康慧斌 +1 位作者 刘爱华 吴中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1-76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动脉入路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可行性、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例(其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13例,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例... 目的 探讨经动脉入路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可行性、并发症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5例(其中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13例,榆林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例)Onyx胶栓塞治疗颈外动脉分支为主要供血的CSDAVF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提示12例完全栓塞,3例瘘口部分残留.术后眼部症状缓解14例,并发同侧面部麻木3例,面瘫1例,复视1例.随访3 - 24个月,造影结果提示13例完全治愈,1例造影提示复发行二次栓塞治疗,1例残留较前无变化.临床随访提示眼部症状均缓解,无出血,并发症状均缓解.结论 经颈外动脉分支入路微导管可到达瘘口的CSDAVF,Onyx胶栓塞治疗CSDAVF是可行的,是经静脉入路不能到位或者治疗失败后的替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 动静脉瘘 海绵窦 栓塞 治疗性
原文传递
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义森 杨新健 +7 位作者 乔爱科 王盛章 陈家亮 张昆雅 刘志成 赵余静 张莹 罗斌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设计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聚酯玻璃及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两种方法来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体外循环模拟实验...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设计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聚酯玻璃及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两种方法来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体外循环模拟实验的结果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支架置入弱化了瘤颈处的涡流运动并减轻了血液对瘤体侧壁的冲击。支架置入后,动脉瘤瘤颈处平均剪切力降低22.3%,瘤顶处平均剪切力增高44.9%,但瘤顶处剪切力仍低于瘤颈处。结论支架置入带来的动脉瘤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可能有利于瘤内的血栓形成和减少治疗后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血流动力学 计算流体力学
原文传递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宇 杨鹏飞 +7 位作者 李强 杨新健 姜除寒 赵瑞 黄清海 洪波 许奕 刘建民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0-764,共5页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患者的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TubridgeFD治疗,据此将患者分为FD+弹簧圈置入组和单纯FD置入组.术后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共置入38枚Tubridge 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行临床症状随访,随访时间为7~76个月,平均(49.8±15.4)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无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为77% (20/26),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单纯FD置入和FD+弹簧圈置入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随访时间为6 ~48个月,平均(22.8±13.1)个月;其中20个动脉瘤(20/25,80%)完全闭塞,4个动脉瘤(4/25,16%)进一步血栓形成,1个动脉瘤(1/25,4%)为无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覆盖的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 Tubridge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满意,占位效应缓解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血流导向装置 长期疗效
原文传递
Neuroform EZ构建“Y”形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宇鹏 姜鹏 +5 位作者 梁士凯 杨新健 刘建民 张宇翔 梁飞 姜除寒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65-769,共5页
目的 探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 目的 探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NBA)的临床疗效及其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6例WNB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采用Raymond评分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术后30 d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为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6例患者手术操作成功率为100%,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中DSA显示6个动脉瘤均完全栓塞,Raymond评分为Ⅰ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给予补液、肝素抗凝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另1例给予肝素抗凝治疗后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术后30 d随访,6例患者的mRS评分为0~1分.结论 双Neuroform EZ支架或Neuroform支架联合其他颅内自膨支架构建“Y”形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是治疗WNBA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支架 治疗结果 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原文传递
孕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和治疗的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宪利 李佑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5-98,共4页
孕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死率为27%-40%,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3].有研究报告,孕产期SAH的发生率为6.3 - 13.8/10万次分娩[4-5],Bateman等[1]从全美国住院样本中得出的孕产期SAH的发生率是... 孕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死率为27%-40%,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3].有研究报告,孕产期SAH的发生率为6.3 - 13.8/10万次分娩[4-5],Bateman等[1]从全美国住院样本中得出的孕产期SAH的发生率是5.8/10万次分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报告的孕产期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是53/10万次分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孕产期 HEMORRHAGE Bateman 治疗 诊断 首都医科大学 孕产妇死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