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手足口病患者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梁璞 刘婷 +8 位作者 刘顺爱 庞琳 芦红萍 闫永红 韩铭 袁晓雪 韩凯 杨松 成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7年第6期533-538,共6页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度手足口病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掌握不同型别病原体感染的特点,为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预防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本研究共采集本院儿科137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 目的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6年度手足口病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并结合临床资料进一步掌握不同型别病原体感染的特点,为手足口病的诊疗和预防提供指导建议。方法本研究共采集本院儿科137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拭子及粪便标本,提取病毒R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肠道病毒(EV)通用型、肠道病毒71(EV71)型、柯萨奇病毒A16(Cox A16)型核酸检测,病原学分型结果结合137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度本院137例手足口病患者中EV71阳性率最高(40.88%);手足口病患者主要集中出现在6~8月份(62.04%);1~2岁患病儿童最多(32.12%);EV71型阳性患者中重症病例最多,且住院天数也显著多于Cox A16、非EV71非Cox A16型阳性患者;入组手足口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为发热(96.35%),皮疹/疱疹出现在手部(93.43%)、足部(88.32%)、口/咽部(75.91%)和臀部(53.28%)和易惊(41.61%);非EV71非Cox A16型肠道病毒阳性患者较EV71阳性患者的皮疹范围更广泛,且最高体温均高于EV71组和Cox A16组患者;EV71型阳性患者更易合并脑炎。结论本院2016年手足口病患者主要以EV71型病毒感染为主,且EV71型手足口病更易发展为重症,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近些年逐渐增多的非EV71非Cox A16型肠道病毒阳性病例也应密切监测,防止引起新的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原学 肠道病毒 临床特点
原文传递
2013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病原学检测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芦红萍 孟一星 +5 位作者 庞琳 曹金凤 梁璞 韩铭 刘顺爱 成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6期5-8,共4页
目的 探讨2013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2013至2014年本院收治的232例儿科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R... 目的 探讨2013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2013至2014年本院收治的232例儿科手足口病住院患者的咽拭子标本,提取病毒RNA,使用肠道病毒(EV)通用型、肠道病毒71(EV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型核酸检测试剂盒,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进行检测。结果2013年5-7月手足口病病例数最多,占全年的64.96%(76/117),2014年手足口病病例则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68.70%(79/115)。2013年手足口病患者的EV阳性率为81.20%(95/11 7),其中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占63.25%(74/117);2014年手足口病患者的EV阳性率为79.1 3%(91/11 5),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占53.91%(62/11 5)。0-1岁组EV71感染率低于〉1岁组儿童(χ^2=5.22、P=0.022),而该组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的感染率高于〉1岁组儿童(χ^2=5.38、P=0.0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组患者病原学构成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EV71型、CoxA16型及非EV71非CoxA16型病原体感染的住院天数中位数分别为8、7和7 d,EV71感染者住院天数大于CoxA16感染者(Z=-7.27,P〈0.001)及非EV71非CoxA16感染者(Z=-7.39,J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3至2014年本院手足口病以夏季高发;2013年本院儿科手足口病患者以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为主,2014年发生较大改变,以EV71型为主;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以〉1岁组儿童为主,而非EV71非CoxA16型肠道病毒感染以0-1岁组儿童为主;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者平均住院天数大于CoxA16型和非EV71非CoxA16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原学 肠道病毒
原文传递
传染病重症医学中免疫学进展与临床研究生创新教学的结合 被引量:1
3
作者 杜娟 张剑平 李昂 《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4期12-15,共4页
突发急性的传染病可以引发危重症甚至死亡,例如病毒性重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乙型脑炎及出血热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麻疹、AIDS、手足口病引发的危重型疾病,病毒性脑炎的呼吸衰竭重症等。免疫学的发展在阐明病因、发病机理以及诊断和... 突发急性的传染病可以引发危重症甚至死亡,例如病毒性重型肝炎引起的肝衰竭,乙型脑炎及出血热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麻疹、AIDS、手足口病引发的危重型疾病,病毒性脑炎的呼吸衰竭重症等。免疫学的发展在阐明病因、发病机理以及诊断和治疗方面显示重要的前景。很多传染病引发的重症伴随免疫系统的改变,并且是病情恶化的标志之一。所以重症医学研究生与其他研究生培养有所不同,与传染病重症临床相关的免疫学基本原理和新进展需要深入教学中。传统的免疫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重症医学研究生的教学需求。为了提高传染病相关重症医学研究生的免疫学理论和实验技能水平,拟运用免疫学进展与临床研究生的创新教学联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对重症医学免疫学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 免疫学 进展 创新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病学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肖凡 张媛媛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7期21-23,共3页
近年来细胞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研究生的教学需求。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能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专科医院特色,对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传染病学 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OC结合PBL教学方法在传染病教学的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宋蕊 《医学教育管理》 2018年第3期227-230,共4页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在线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及学生处理临床能力的一种教学...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式在线课程。以问题为基础的(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及学生处理临床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MOOC与PBL教学方法各有长短,本研究分析了MOOC及PBL在教学中的优劣,并对两种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希望以后能在MOOC资源的平台上,结合PBL的教学方法,在传染病教学方面有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课 PBL教学 传染病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理论到实践:分子生物学实验初学过程中常见错误辨析及相关教学改革建议
6
作者 蒋栋 张玥 +2 位作者 陈丹瑛 张剑平 陈晨 《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11期23-25,共3页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与实验手段,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而且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研究人员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初学过程中常常发生各种"...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与实验手段,分子生物学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基础非常广泛,而且需要操作者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而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研究人员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初学过程中常常发生各种"低级"错误。笔者收集了初学研究者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常见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建议,以在实践过程中对这些错误及早发现和改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实验 初学者 常见错误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素娟 陈志海 +5 位作者 崔仲奇 董茜 韩晓涛 张伟 宋毓青 吴其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8期855-860,共6页
目的:本研究布鲁菌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并探讨内外科治疗的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并对患者随访。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 目的:本研究布鲁菌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并探讨内外科治疗的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诊断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并对患者随访。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内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811例确诊布鲁菌病患者中,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共6例,发生率为0. 7%。此6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25~65岁,其中5例接触过牛羊,1例无接触牛羊史,所有患者均发热,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表现。6例患者血培养布鲁菌均为阳性。所有患者均累及主动脉瓣。所有患者均接受抗菌药物长程治疗。其中5例接受瓣膜置换术,随访中2例出现瓣周漏,1例重新主动脉瓣膜置换。结论: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易引起心功能不全表现,主要累及主动脉瓣,长疗程抗菌治疗联合瓣膜置换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菌感染性心内膜炎 布鲁氏菌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日咳患儿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慧敏 王彩英 +2 位作者 米荣 郝一炜 庞琳 《中国医药》 2021年第1期119-122,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百日咳患儿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167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目的分析影响百日咳患儿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住院的167例百日咳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住院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9周、出生体质量<3000 g、双胎或多胎、百日咳疫苗部分接种或未接种、入院时痰百日咳鲍特菌阳性、住院期间应用过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以及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重症肺炎、电解质紊乱、百日咳脑病均为百日咳患儿住院时间延长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双胎或多胎、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重症肺炎、百日咳疫苗未接种或部分接种、电解质紊乱、巨细胞病毒感染均为百日咳患儿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偏回归系数分别为4.103、4.076、12.367、3.670、1.909、7.668、2.755)(均P<0.05)。结论双胎或多胎、百日咳疫苗未接种或部分接种、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以及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重症肺炎、电解质紊乱、巨细胞病毒感染均可使百日咳患儿住院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 住院时间 双胎或多胎 感染 重症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流行性感冒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慧敏 张艳兰 +1 位作者 王彩英 庞琳 《中国医药》 2021年第7期1025-1029,共5页
目的探讨冬季甲型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收治的13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将其分为单纯甲型流感组(... 目的探讨冬季甲型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收治的130例甲型流感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P感染,将其分为单纯甲型流感组(A组,82例)和合并MP感染组(B组,48例)。所有患儿均予帕拉米韦静脉滴注,B组患儿联合阿奇霉素静脉滴注。记录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血常规指标、血清免疫学指标水平。结果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中以2019年12月甲型流感患儿比例最高[50.0%(65/130)]。各月份MP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新生儿与婴儿、幼儿、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及以上甲型流感患儿MP的检出率分别为4.5%(1/22)、30.3%(10/33)、48.2%(27/56)、52.6%(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5,P<0.01)。B组患儿年龄、发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咳嗽症状评分为2~3分及并发肺炎比例均大于/长于/高于A组,合并心肌损害及肝功能异常比例均少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2组患儿血常规及炎性因子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 d后,A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治疗前;B组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CRP、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治疗前;B组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A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B组患儿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 d后,2组患儿IgG、IgA、IgM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 d后,2组CD_(4)^(+)、CD_(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但B组患儿均低于A组[1068(823,1503)cells/μl比1496(1149,1918)cells/μl、711(524,1121)cells/μl比980(717,1243)cells/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冬季甲型流感合并MP感染患儿的比例较高,临床症状及体征较重,治疗前后体液免疫指标较高,治疗后细胞免疫指标恢复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行性感冒 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毒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韦尼克脑病1例
10
作者 任雯雯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0年第2期142-143,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4岁,因“规律血液透析3年,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月,言语障碍3天”入院。既往史:胆囊炎、胆囊结石。胎传梅毒,已驱梅治疗。否认饮酒史。3年前因急性药物性肾损伤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4h/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84岁,因“规律血液透析3年,右上腹痛伴恶心、呕吐1月,言语障碍3天”入院。既往史:胆囊炎、胆囊结石。胎传梅毒,已驱梅治疗。否认饮酒史。3年前因急性药物性肾损伤开始规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4h/次)。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2~3kg,Kt/V 1.15。入院前1月进食油腻食物后反复恶心、呕吐,外院急诊查血常规:白细胞6.06×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2.9%,血红蛋白127g/L。生化:钾5.35mmol/L,磷1.73mmol/L,白蛋白37.8g/L,C-反应蛋白14.2mg/L。胆囊超声提示:胆囊多发结石(充满型)。家属及患者本人拒绝手术治疗,遂口服消炎利胆片及熊去氧胆酸,症状无改善。入院3天前出现言语障碍。至我院急诊查:血白细胞10.79×109,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41%,钾3.05 mmol/L,尿素氮20.94mmol/L,肌酐776.1μmol/L,白蛋白26g/L,C-反应蛋白188.1mg/L,PCT0.1ng/ml。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阳性反应(1:1),梅毒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阳性反应,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IgG阳性,梅毒荧光抗体吸附试验-IgM阴性。头颅CT:老年性脑改变。考虑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言语障碍原因待查:代谢性脑病?急诊留观予抗感染(拉氧头孢+奥硝唑)、禁食、静脉营养、继续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右上腹疼痛及恶心、呕吐逐渐缓解,言语障碍未恢复,逐渐出现嗜睡,间断清醒后双上肢不自主运动。头颅MRI:双侧乳头体、丘脑内测、中脑、脑桥导水管周围对称性T2WI高信号,DWI呈高信号。DAC图信号未减低。考虑韦尼克脑病(Wernicke’s encephalopathy,WE),收入病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尼克脑病 言语障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不自主运动 急性胆囊炎 原因待查 静脉营养 导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甘草酸苷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高学松 高丽丽 +4 位作者 芦红萍 刘顺爱 曹金凤 段雪飞 成军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4期52-55,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的机制。方法将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试验组(10例)与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0 mg入液静脉输注,同时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 目的研究复方甘草酸苷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的机制。方法将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试验组(10例)与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0 mg入液静脉输注,同时给予苦参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保肝,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患者除不使用复方甘草酸苷外与治疗组治疗相同,疗程均为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及多个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好转,试验组ALT水平[(103.4±80.4)U/L]下降显著(t=6.162,P=0.000);MCP-2治疗后[(40.25±14.51)pg/ml]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2.381,P=0.041);ENA-78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t=-3.561,P=0.006)。试验组和对照组IL-16、6Ckine、TPO、SCF、TSLP、IL-33、IL-20、IL-21、IL-23、IL-28α、TRAIL和SDF-1α+β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IL-18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显著改善肝脏炎症,抗炎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MCP-2,活化ENA-78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复方甘草酸苷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 上皮来源的中性粒细胞活化肽-78
原文传递
应用HBV-Alu-PCR研究肝癌细胞株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杨静 李国力 +8 位作者 张恒辉 谢兴旺 贺改霞 闫琳琳 李明珍 魏来 曾辉 邵启祥 陈红松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5年第5期134-138,共5页
目的 探讨常见肝癌细胞株中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序列和整合位点.方法 分别将来源于HBV感染者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MHCCLM3和PLC/PRF/5),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株(HepG2.2.15、HepAD38和DE19),和无HBV感染者来源的... 目的 探讨常见肝癌细胞株中整合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序列和整合位点.方法 分别将来源于HBV感染者的肝癌细胞株(MHCC97H、MHCC97L、MHCCLM3和PLC/PRF/5),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株(HepG2.2.15、HepAD38和DE19),和无HBV感染者来源的肝癌细胞株(HepG2、HuH-7)培养72 h,检测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及HBV DNA滴度.采用HBV-Alu-PCR方法,扩增肝癌细胞株中整合的HBV基因X/C/S片段及其侧翼的人基因组DNA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确定HBV整合在人类染色体的精确位置,并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其上下游基因.结果 MHCC97H、MHCC97L和MHCCLM3未检出HBsAg和HBeAg,但HBV DNA滴度为2.00x105-4.00 x 105IU/ml;HepG2.2.15、HepAD38、DE19和PLC/PRF/5 HBsAg阳性,且HBV DNA滴度〉 5.00 x105IU/ml,其中HepG2.2.15、HepAD38HBeAg阳性;HepG2、HuH-7 HBsAg、HBeAg和HBV DNA均低于检测下限.除HepG2和HuH-7未检测到整合外,其余细胞株中可检测到1个或多个整合的不同HBV亚基因组片段:HepG2.2.15检测到5个HBx和HBc整合片段,HepAD38和PLC/PRF/5各检测到2个HBx整合片段,DE19检测到一个HBc整合片段.3个MHCC97的衍生细胞株:MHCC97L(低转移潜能肝癌细胞)、MHCC97H(高转移潜能肝癌细胞)和MHCCLM3(MHCC97H肺转移肝癌细胞)检测到完全相同的HBc片段整合在16q13上IRX3和IRX5基因之间的非编码区.此外,各细胞株HBV整合位点上下游的基因主要包括肿瘤相关基因,核糖体蛋白编码基因和钙信号相关基因.结论 HBV感染者来源和稳定转染HBV的肝癌细胞株存在HBV整合;HBV基因X/C片段比S片段有更高的整合频率;同一个克隆来源的肝癌细胞株的HBV整合位点稳定,提示HBV整合分析可能对肝细胞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癌细胞克隆来源的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癌细胞株 病毒整合
原文传递
社区获得性病毒性肺炎病原学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窦唱 李兴旺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21-426,共6页
呼吸道病毒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导致病毒性肺炎,也可以使患者易于发生细菌感染,导致疾病严重及复杂化,及早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避免经验性抗菌药物的应用,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本文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特... 呼吸道病毒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起着重要作用,可直接导致病毒性肺炎,也可以使患者易于发生细菌感染,导致疾病严重及复杂化,及早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不仅可以避免经验性抗菌药物的应用,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本文对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特异性病原学治疗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 腺病毒 干扰素 法匹拉韦
原文传递
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7
14
作者 王丽君 孙娜 +2 位作者 刘慧 李小青 战寒秋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CSCD 2017年第3期178-181,共4页
目的 分析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因甲型H1N1流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并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年龄... 目的 分析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甲型H1N1流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6年3月因甲型H1N1流感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并使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年龄≤14岁)和成年组(年龄18~60岁),比较2组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49例.儿童组159例,男性87例,女性72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7±4)岁;重症病例18例(11.3%).成年组190例,男性117例,女性73例;年龄18~60岁,平均(32±12)岁;重症病例19例(10.0%).2组轻症患者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组重症患者发热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成年组重症患者[(2.3±1.3)d比(5.2±5.3)d,(6.8±4.4)d比(12.7±8.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儿童组和成年组的有效率分别是100.0%(159/159)和99.5%(189/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9,P〉0.05).儿童组磷酸奥司他韦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成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8/159)比3.7%(7/190),χ2=0.382,P〉0.05]. 结论 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儿童甲型H1N1流感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较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司他韦 流感 儿童 安全
原文传递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梅梅 黄玉波 +3 位作者 张仁雯 郝晓花 李兴旺 魏红山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6期28-31,共4页
目的观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肝脏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并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共119例。选取1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GP73... 目的观察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肝脏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接受肝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并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共119例。选取1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GP73浓度。结果与152例健康体检者(34.57±11.53ng/ml)相比,119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血清GP73水平(129.1±97.13ng/ml)显著升高(P<0.0001)。其中62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00U/L的患者,其血清GP73水平(152.6±101.9ng/ml)显著高于57例血清ALT<200U/L者(103.6±85.41ng/m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但给予中药治疗组(44例)(130.5±101.4ng/ml)与给予西药治疗组(75例)(128.3±95.19ng/ml)的血清GP73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的患者中,有81.82%(9/11)的患者血清GP73>150ng/ml。结论血清GP73是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良好标志物之一。血清GP73水平与药物诱导的肝损伤程度有关,而与药物性质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高尔基体糖蛋白73 标志物 肝组织活检
原文传递
我国首起4例输入性黄热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博 刘小冬 +5 位作者 刘欣 陈志海 张莉 冯玉涵 张伟 蒋荣猛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年第7期957-959,共3页
目的 了解黄热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我国首起4例输入性黄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 4例患者均表现为高热、黄染、肌肉酸痛、头晕、出血倾向,2例重症患者严重的肝肾... 目的 了解黄热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护理措施.方法 收集我国首起4例输入性黄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及护理措施.结果 4例患者均表现为高热、黄染、肌肉酸痛、头晕、出血倾向,2例重症患者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论 黄热病发病急,临床主表现为发热、肝肾功能损害、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因本病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所以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加强相关护理措施,为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是患者康复的前提;对前往疫区人员加强疫苗宣传,接种黄热病疫苗,做好个人防蚊措施是预防黄热病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热病病毒 护理 临床症状
原文传递
影响百日咳患儿痉咳期持续时间的相关因素
17
作者 张慧敏 王彩英 +3 位作者 郝一炜 杨洪玲 张艳兰 庞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21年第3期189-195,共7页
目的分析百日咳患儿痉咳期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寻找干预手段,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7例百日咳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痉咳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 目的分析百日咳患儿痉咳期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寻找干预手段,为其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67例百日咳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痉咳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67例百日咳患儿中男88例(52.7%)、女79例(47.3%);≤6月龄患儿121例(72.5%)。单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Z=-2.484、P=0.013)、双胎或多胎(Z=-2.637、P=0.008)、胎龄<39周(Z=-2.698、P=0.007)、入院前病程≥2周(Z=-3.348、P=0.001)、住院期间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机械通气(Z=-2.619、P=0.009),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Z=-3.358、P=0.001)以及重症肺炎(Z=-2.236、P=0.025)、电解质紊乱(Z=-2.011、P=0.044)、百日咳脑病(Z=-2.154、P=0.031)均为百日咳患儿痉咳期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剖宫产(R=2.682、P=0.016)、住院前病程≥2周(R=5.325、P <0.001)、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R=4.250、P <0.001)、应用CPAP或机械通气(R=11.269、P=0.002)、电解质紊乱(R=7.142、P=0.036)、痰百日咳鲍特杆菌PCR阳性(R=3.648、P=0.004)均为百日咳患儿痉咳期持续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住院前病程长(≥2周)、合并其他呼吸道病原感染、应用CPAP或机械通气、电解质紊乱、痰百日咳鲍特杆菌PCR阳性均可导致百日咳患儿痉咳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日咳 痉咳期 剖宫产 电解质紊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