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孙雪松 王蕾 +2 位作者 彭亚男 陈吉佳 李欣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5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出院准备度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操作手机问卷98份,最后...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和出院准备度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操作手机问卷98份,最后回收有效问卷96份。最终纳入这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评分和出院准备度评分总分均与患者的年龄、学历、工作情况、肿瘤类型、支付方式、月均收入、婚姻状况、居住地和照顾者无关(P>0.05)。患者创伤后成长中人生感悟维度均分最高,自我转变维度均分最低;出院准备度中预期性支持维度均分最高,适应能力维度均分最低。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出院准备度两者的总分及其各维度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创伤后成长高水平者59例(61.5%),低水平者37例(38.5%),创伤后成长高水平患者的出院准备度高于创伤后成长低水平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出院准备度越高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良好的出院准备度有助于提升患者创伤后成长。临床医护人员应注重患者出院准备度水平,给予对应的干预措施,促进个体从创伤中尽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成长 出院准备度 妇科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次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完成全程用药的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孙雪松 付玥 +2 位作者 张帅 王珊珊 吴玉梅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探讨首次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完成全程用药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用药依从性、完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用药管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次化疗且至少完成3个疗程的妇科恶性... 目的探讨首次化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完成全程用药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用药依从性、完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用药管理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首次化疗且至少完成3个疗程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通过自行设计的化疗全程用药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全程化疗过程中对化疗辅助药物的基本用药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和化疗不良反应的应对能力,收集这三个量表中评分最高、最低的条目,并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基本用药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化疗不良反应应对能力得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付费方式、慢性病史、化疗后服药频次是首次化疗患者基本用药知识认知得分的影响因素,职业、经济来源是用药依从性得分的影响因素,职业、居住地、付费方式、化疗后服药种类是化疗不良反应应对能力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基本用药知识认知得分最高的条目是“了解所服药物的用法”,得分最低的条目是“了解忘记服药后的处理方法”;患者在自觉症状更坏时没有自行增加药量方面用药依从性最高,患者在无忘记服药的经历方面用药依从性最低;化疗不良反应应对能力得分中,得分居前3位的条目依次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式”“了解便秘的处理方式”“了解腹泻的处理方式”,得分居后3位的条目依次为“了解血小板减低的危险”“了解血小板减低后的注意事项”“了解化疗后肝功能异常的处理方式”。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显示,化疗不良反应应对能力得分与基本用药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使用新农合付费、有慢性病史、化疗后服药频次>3次/d的患者对化疗辅助药物的知识认知水平较低,依靠退休金生活的患者用药依从性低,使用新农合付费的患者、化疗后服药种类≥5种的患者化疗不良反应应对能力较低。因此在化疗用药管理中,对这几类患者要进行重点宣教和干预,提高其基本用药知识的认知和用药依从性,进而提升化疗不良反应的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认知 用药依从性 化疗不良反应 应对措施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妇科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3
作者 王珊珊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6期75-80,共6页
目的探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妇科临床医疗质量提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终端全覆盖,以无线局域网为载体,将入院、治疗、收费、用药、医嘱等一对一精准化,构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设计综合统计、评估质量、预防质量功能模块,实现数据的... 目的探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妇科临床医疗质量提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终端全覆盖,以无线局域网为载体,将入院、治疗、收费、用药、医嘱等一对一精准化,构建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设计综合统计、评估质量、预防质量功能模块,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统计系统应用前后的护理响应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护士执业满意度,探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结果系统应用后,护理响应时间均较系统应用前显著缩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由系统应用前的11.11%降低至3.6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执业满意度由系统应用前的62.50%提高至87.50%,患者满意度由系统应用前的95.06%提高至99.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移动护理信息化系统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执业满意度,从而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体验,推进“健康中国”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 医疗质量 不良事件 患者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宫颈鳞癌SiHa、CaSKi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刘婷婷 韩超 +1 位作者 宋丹 孔为民 《中国医刊》 2025年第3期326-332,共7页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宫颈鳞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人宫颈鳞癌细胞株SiHa、CaSKi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活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0、1.5625、3.125、6.25、12.5、25、50、100μg/ml)顺铂单药作用48 h及顺铂联合二甲双...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宫颈鳞癌细胞顺铂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用人宫颈鳞癌细胞株SiHa、CaSKi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活细胞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0、1.5625、3.125、6.25、12.5、25、50、100μg/ml)顺铂单药作用48 h及顺铂联合二甲双胍(SiHa细胞为10 mmol/L,CaSKi细胞为2 mmol/L)作用48 h对SiHa、CaSKi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绘制细胞生存曲线,计算单药及联合用药时顺铂的半抑制浓度(IC_(50)),绘制效应分数-协同指数关系图。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顺铂组、顺铂+二甲双胍组,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顺铂浓度增加,顺铂组和顺铂+二甲双胍组SiHa、CaSKi细胞增殖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顺铂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除顺铂浓度为3.125μg/ml时顺铂组和顺铂+二甲双胍组SiHa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情况下顺铂+二甲双胍组细胞增殖率均低于顺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及联合用药时顺铂对SiHa细胞的IC_(50)分别为(8.324±2.829)μg/ml和(2.633±1.792)μg/ml,对CaSKi细胞的IC_(50)分别为(8.819±1.525)μg/ml和(3.822±1.378)μg/ml。在顺铂IC_(50)效应水平下,联合用药的协同指数均<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顺铂组、顺铂+二甲双胍组、二甲双胍组SiHa、CaSKi细胞的S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其中顺铂+二甲双胍组S期细胞比例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二甲双胍组、顺铂组、顺铂+二甲双胍组SiHa、CaSKi细胞的凋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顺铂组及顺铂+二甲双胍组细胞凋亡率均增高,其中顺铂+二甲双胍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组、顺铂组及顺铂+二甲双胍组SiHa、CaSKi细胞的p-AMPK表达量增高,其中顺铂+二甲双胍组最高,而p-S6K、p-4E-BP1表达量降低,其中顺铂+二甲双胍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增加宫颈鳞癌SiHa、CaSKi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以及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双胍 顺铂 宫颈癌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珍珠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外阴瘙痒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张宁 王爱华 +2 位作者 孟戈 姚伟洁 冯欣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5年第3期279-281,288,共4页
目的:观察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酸氢化... 目的:观察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外阴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该院就诊的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用,治疗组患者给予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外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3个月的外阴瘙痒症状、皮肤病生活质量、皮肤的弹性、皮肤的颜色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瘙痒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瘙痒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皮肤弹性评分、皮肤颜色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皮肤弹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皮肤颜色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处方后的复方珍珠膏可以治疗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患者的外阴瘙痒,改善外阴皮肤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优于丁酸氢化可的松,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复方珍珠膏 外阴瘙痒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按不同体重给药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赵娜 唐艳 +8 位作者 张励聪 徐涛 张剑 李想 曹文超 王娇 王一男 徐铭军 李晓光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2期211-215,共5页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给药剂量的合适体重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51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际体重组、理...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给药剂量的合适体重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51例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际体重组、理想体重组及去脂体重组,每组17例;每组患者按照各自体重标准,给予罗库溴铵诱导剂量0.9mg/kg,单次追加剂量0.3mg/kg,围手术期肌松监测维持深肌松状态,即4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 ratio,TOF)值为0,强直刺激后计数(post-tetanic count,PTC)为1~2;术毕待肌松状态恢复至TOF=1时,按照各自体重标准给予舒更葡糖钠2mg/kg。记录三组平均每小时罗库溴铵用量、给予罗库溴铵诱导剂量至TOF=0的时间(T1)、给予罗库溴铵诱导剂量至第1次PTC≥3的时长(T2)、术毕到恢复至TOF=1的时长(T3)、给予舒更葡糖钠后肌松监测恢复至TOF比率≥90%的平均时间(T4)、插管时肌松状态、手术切皮到达深肌松的患者比例及手术医生对围手术期腹腔镜视野的满意度评价。结果 在围手术期全程肌松监测状态下,三组患者的罗库溴铵诱导剂量和罗库溴铵单次追加剂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际体重组高于理想体重组和去脂体重组,且理想体重组高于去脂体重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围手术期平均每小时罗库溴铵用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际体重组高于理想体重组和去脂体重组(P<0.05),而理想体重组和去脂体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T1和T4时长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际体重组T2和T3时长均显著长于理想体重组和去脂体重组,而理想体重组和去脂体重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插管时肌松状态、手术切皮到达深肌松的患者比例及手术医生对围手术期腹腔镜视野的满意度评价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与实际体重相比,围手术期将理想体重和去脂体重作为肥胖患者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的给药剂量依据,在满足同等肌松前提下,可明显节约肌松药物和肌松拮抗药物用量。推荐肥胖患者按照理想体重进行围手术期肌松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患者 理想体重 去脂体重 罗库溴铵 舒更葡糖钠 腹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保守治疗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7
作者 刘麒薇 许阡 +1 位作者 孙馥箐 叶红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PA)患者不同保守治疗方案的临床结局,探讨最佳保守治疗方案。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筛选关于APA保守治疗的相关文献,对其临床特点、保守治疗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筛选出19篇研究,共计768例APA患者。APA患者患病平均年龄(41.6±11.8)岁,主要集中于育龄期女性,占81%。APA患者的最常见临床表现是异常阴道出血、不孕。APA病灶大小0.2~10.0cm,主要分布在子宫基底部。54例APA患者同时合并子宫内膜癌,占12.28%;123例同时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高达19.35%。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具有高完全缓解率(82.8%),低癌变率(13.8%)和复发率(12.3%)。APA患者妊娠率49.75%,分娩率为52.15%。结论: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方案是目前APA保守治疗的推荐保守治疗方案。APA具有恶变潜能,需长期随访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 保守治疗 宫腔镜手术 高效孕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道内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8
作者 赵晓雯 白会会 +4 位作者 杜梦瑶 李晓翠 赵钰洁 尚翔 刘朝晖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5年第2期95-102,共8页
目的:探究阴道菌群中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纯化鉴定得到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氟康唑耐药株、敏感株2组)、光滑假丝酵母菌及植物乳杆菌;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中培养... 目的:探究阴道菌群中植物乳杆菌与德氏乳杆菌联合应用对假丝酵母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从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纯化鉴定得到的白假丝酵母菌(分为氟康唑耐药株、敏感株2组)、光滑假丝酵母菌及植物乳杆菌;从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中培养所得的德氏乳杆菌,测定两种乳杆菌的产乳酸能力、产过氧化氢能力;观察假丝酵母菌与不同比例两种乳杆菌共培养后的生长情况;通过结晶紫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果:植物乳杆菌对白假丝酵母菌,尤其是氟康唑耐药株生长的抑制能力远强于德氏乳杆菌(P<0.001),而德氏乳杆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植物乳杆菌(P<0.001),两种乳杆菌以不同实验比例共培养时的抑菌能力较德氏乳杆菌单菌明显增强,且均能有效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的成膜(P≤0.001),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植物乳杆菌在共培养中占据主要生态位,真菌菌落减少,分布零散。植物乳杆菌的产D-/L-乳酸能力均很强,但几乎不产过氧化氢;德氏乳杆菌则以产D-乳酸为主,且产过氧化氢能力非常强;两者在共培养后的产过氧化氢能力未见明显互相影响,当植物乳杆菌∶德氏乳杆菌3∶1共培养时,产L-乳酸能力有所协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全部耐药,无论植物、德氏乳杆菌单菌还是两者共培养,对光滑假丝酵母菌的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植物乳杆菌及德氏乳杆菌间的生物保护作用有所互补、协同,两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抑制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及生物膜形成,并且对于氟康唑耐药的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效果更好,但对于光滑假丝酵母菌并未发现明显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假丝酵母菌 植物乳杆菌 德氏乳杆菌 共培养 生物膜 氟康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黄锦源 代荫梅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7期1332-1337,1342,共7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中,lncRNA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NEAT1)定位于人染色体11q13.1,是一类参与核旁斑结构形成和维持的lncRNA,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和生理过程。lncRNA NEAT1在...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中,lncRNA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NEAT1)定位于人染色体11q13.1,是一类参与核旁斑结构形成和维持的lncRNA,参与调节多种细胞生物过程和生理过程。lncRNA NEAT1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异常升高,通过各种途径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尤其是参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增殖、凋亡、迁移、侵袭、耐药和放射抵抗等生物学行为,可能是新的诊断、靶向治疗以及预测风险和临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现探讨lncRNA NEAT1在妇科恶性肿瘤的表达和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了解妇科恶性肿瘤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 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妇科肿瘤的58例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阡 成九梅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妇科医生对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认知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58例误诊为妇科肿瘤收治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术中探查及病理学... 目的:探讨误诊为妇科肿瘤的临床病例特点,提高妇科医生对盆腔非生殖系统肿瘤的认知及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58例误诊为妇科肿瘤收治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经术中探查及病理学诊断证实腹膜后肿瘤24例,阑尾肿瘤15例,肠或肠系膜肿瘤19例,分别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诊断。结果:24例腹膜后肿瘤患者术前误诊为附件肿物18例(75.0%),误诊为子宫肌瘤或阔韧带肌瘤5例(20.8%),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1例(4.2%)。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6例(25.0%),尿频2例(8.3%),大便不畅伴骶尾部不适1例(4.2%),无明显症状15例(62.5%)。超声或盆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均未提示腹膜后肿物可能,仅1例患者盆腹腔增强CT提示不除外腹膜后肿物可能。15例阑尾肿瘤患者术前均误诊为附件肿物;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6例(40.0%),无明显症状9例(60.0%);超声均未提示阑尾肿物来源可能,3例盆腹腔CT或盆腔增强MRI提示不除外阑尾来源肿瘤可能。19例肠或肠系膜肿瘤患者术前误诊为附件肿物18例(94.7%),1例(5.3%)误诊为浆膜下肌瘤;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坠胀8例(42.1%),无明显症状11例(57.9%);超声提示不除外肠系膜囊肿1例,CT及MRI均未提示肠或肠系膜肿物可能。结论:腹膜后肿瘤、阑尾肿瘤、肠或肠系膜肿瘤的术前影像学多提示为盆腔肿物,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难以与妇科肿瘤鉴别,且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及影像学鉴别依据,术前常误诊为妇科肿瘤,妇科医生应对上述肿瘤引起重视,对提示附件肿物的患者仔细辨别,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误诊 盆腔肿瘤 腹膜后肿瘤 阑尾肿瘤 肠肿瘤 肠系膜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 UCA1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锦源 代荫梅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12期2379-2384,共6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lncRNA UCA1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同样显著高表达,可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通过调控下游蛋白质水平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促...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UCA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lncRNA UCA1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同样显著高表达,可作为竞争性内源性RNA通过调控下游蛋白质水平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介导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或外泌体中的lncRNA UCA1可用于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高表达lncRNA UCA1常预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而靶向lncRNA UCA1能够抑制妇科恶性肿瘤的进展以及提高对放化疗的敏感性。lncRNA UCA1在妇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和预后评估中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其有望在临床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长链非编码RNA 尿路上皮癌胚抗原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F6在常见妇科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锦源 代荫梅 《医学综述》 CAS 2021年第21期4222-4227,共6页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质连接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Toll样/白细胞介素-1受体超家族。TRAF6在许多组织中均表达,特别是在脑、肺、肝、骨骼肌和肾脏中表达较丰富。TRAF6在常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宫...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质连接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Toll样/白细胞介素-1受体超家族。TRAF6在许多组织中均表达,特别是在脑、肺、肝、骨骼肌和肾脏中表达较丰富。TRAF6在常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炎、子宫平滑肌瘤和卵巢早衰)中的功能多样、作用机制复杂,且存在表达失调,TRAF6的异常表达与妇科恶性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对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科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生长停滞特异性转录本5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黄锦源 杨静 代荫梅 《医学综述》 CAS 2022年第22期4421-4427,共7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已被证明广泛参与各种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病理状态。lncRNA生长停滞特异性转录本5(GAS5)作为其中一种lncRNA,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已被证明广泛参与各种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病理状态。lncRNA生长停滞特异性转录本5(GAS5)作为其中一种lncRNA,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细胞凋亡,在恶性肿瘤进展中发挥抑癌作用。lncRNA GAS5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中显著低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其低表达常预示患者预后不良,并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lncRNA GAS5在宫颈癌和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已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未来可能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长链非编码RNA 生长停滞特异性转录本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与妇科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黄锦源 杨静 代荫梅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3期495-500,共6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差异性表达,可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进展,还可介导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以及对放疗的抵抗性。lncRNA TUG1主要在宫颈癌、卵...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上调基因1(TUG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差异性表达,可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进展,还可介导肿瘤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以及对放疗的抵抗性。lncRNA TUG1主要在宫颈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不良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较差的预后均密切相关。同时,lncRNA TUG1高表达在妇科恶性肿瘤中也具有显著的诊断效能和疗效评估能力。因此,未来深入研究lncRNA TUG1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lncRNA TUG1在妇科恶性肿瘤早期筛查、辅助诊断、靶向治疗、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卵巢癌 子宫内膜癌 长链非编码RNA 牛磺酸上调基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立芳 王静璇 +2 位作者 黄亮 张宇迪 卢丹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5期517-519,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响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141例为研究对象,尿动力学检查采用重量-时间法(承重法)和导尿管导... 目的 探讨影响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141例为研究对象,尿动力学检查采用重量-时间法(承重法)和导尿管导尿法测量尿流率参数,包括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尿流时间、最大尿流率达峰时间、残余尿量。尿动力学检查过程中若有尿液自尿道口不自主流出视为阳性。在141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将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阳性的93例患者作为阳性组,检查结果阴性的48例患者作为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尿流率参数、尿流率曲线是否起伏,探讨其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阳性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阴性组患者相比,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和尿流率曲线不起伏比例更高,尿流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量、排尿时间、最大尿流率达峰时间、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尿流率曲线是影响检测结果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大、尿流率曲线不起伏的患者检测结果阳性的风险较高。结论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年龄和排尿方式为主要影响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尿动力学检查 尿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骆黎静 陈喜军 +4 位作者 段爱红 张宇迪 杨洋 周洁 卢丹 《中国康复》 202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 目的:探讨核心肌群训练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产后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女性盆底功能障碍诊治中心就诊的产后NLBP患者共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针对下背部肌筋膜触发点的TEN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4周,对照组VAS评分、OD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后EPDS评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4周EP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联合TNES可有效改善产后NLBP患者的疼痛、功能障碍以及抑郁情绪状态,减少NLBP的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非特异性下背痛 核心肌群训练 经皮神经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微环境中差异蛋白的蛋白组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瑞 李昶 +1 位作者 马爱昕 刘朝晖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4年第7期488-492,500,共6页
目的:用蛋白组学和质谱技术探索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微环境中的关键蛋白,为探讨BV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和体检中心就诊的10例BV女性和10例健康女性的阴道分泌物,采用蛋... 目的:用蛋白组学和质谱技术探索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阴道微环境中的关键蛋白,为探讨BV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和体检中心就诊的10例BV女性和10例健康女性的阴道分泌物,采用蛋白分析技术筛选差异蛋白,通过GO(Gene Ontology)富集、KEGG(Gene Ontology Enrichment Analysis)富集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筛选与BV相关的关键蛋白。结果:鉴定到人源化的蛋白2136个,其中差异蛋白142个,上调蛋白104个,下调蛋白38个,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蛋白折叠、蛋白去甲酰化、细胞质翻译和蛋白结合等。鉴定到细菌源性蛋白760个,其中差异蛋白56个,上调蛋白32个,下调蛋白24个,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葡萄糖代谢、糖酵解、膜转运和ATP水解。BV患者阴道分泌物中的烯醇化酶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组学和质谱技术能筛选出可能参与BV发病机制的相关蛋白和信号通路,如烯醇化酶,为阐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提供重要信息,有可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醇化酶 细菌性阴道病 阴道加德纳菌 阴道乳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与静脉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疗效研究
18
作者 赵辉 何玥 +3 位作者 朱丽荣 王益勤 姚颖 吴玉梅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798-802,共5页
目的探讨动脉与静脉2种给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NACT)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目的探讨动脉与静脉2种给药途径的新辅助化疗(NACT)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共7家北京地区三甲医院入院接受NACT联合宫颈癌根治术(RH)治疗的ⅠB2/ⅡA2期(FIGO2009)宫颈癌患者178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按不同化疗方案分为动脉给药组104例和静脉给药组74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及临床结局差异,以及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的差异。结果动脉给药组化疗后总有效率与静脉给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转移率低于静脉给药组(χ^(2)/P=6.311/0.010)。动脉给药组化疗后血红蛋白低于静脉给药组,骨髓抑制程度轻于静脉给药组(t/χ^(2)=2.864、2.299,P=0.005、0.022)。动脉给药组根治术后仍需补充放疗的比例低于静脉给药组(χ^(2)=8.029,P=0.003)。结论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中,动脉化疗在减少术后病理高危因素及术后补充放疗率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宫颈癌 新辅助化疗 给药途径 同步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瘤孕妇发生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
19
作者 田玉翠 王倩 +1 位作者 王红梅 代荫梅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4-27,共4页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孕妇发生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395例子宫肌瘤孕妇根据是否出现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分为病例组(74例)和对照组(32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子宫肌瘤...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孕妇发生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395例子宫肌瘤孕妇根据是否出现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分为病例组(74例)和对照组(32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子宫肌瘤孕妇发生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另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年龄是发生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年龄每减小1岁,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风险增加0.911倍(OR=0.911,95%CI 0.852~0.973,P=0.006)。病例组产后出血占22.38%、先兆早产占23.44%,对照组产后出血占35.69%、先兆早产占8.39%,两组产后出血、先兆早产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子宫肌瘤孕妇发生妊娠期肌瘤性疼痛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肌瘤性疼痛综合征增加先兆早产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妊娠期肌瘤相关性疼痛综合征 年龄 先兆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LUCAT1调控AREG的表达促进宫腔粘连的发生
20
作者 巫剑红 田玉翠 +3 位作者 蒋子雯 李珊珊 卢丹 代荫梅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92-98,共7页
目的探讨lncRNA LUCAT1通过调控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对宫腔粘连发生的作用,为宫腔粘连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在宫腔粘连组织和经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处理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nd... 目的探讨lncRNA LUCAT1通过调控双调蛋白(amphiregulin,AREG)对宫腔粘连发生的作用,为宫腔粘连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点。方法在宫腔粘连组织和经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处理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ESC)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lncRNA LUCAT1、AREG及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typeⅠalpha 1 chain protein,COL1A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水平。si-LUCAT1、pcDNA LUCAT1、si-AREG分别转染ESC,RT-qPCR方法进一步检测lncRNA LUCAT1和AREG的mRNA表达水平。然后,si-LUCAT1和pcDNA LUCAT1分别转染入ESC中并经过TGF-β1处理48h,采用Western blot法进一步检测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凋亡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和细胞凋亡率。结果宫腔粘连组织和经TGF-β1处理的ESC中lncRNA LUCAT1、AREG及纤维化标志物α-SMA、COL1A1的表达水平上调。AREG随lncRNA LUCAT1的变化而变化,而下调AREG后lncRNA LUCAT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lncRNA LUCAT1正向调节AREG。在ESC向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中,si-LUCAT1显著抑制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水平,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DNA LUCAT1显著诱导AREG、α-SMA、COL1A1的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ncRNA LUCAT1通过上调AREG的表达促进宫腔粘连的发生。lncRNA LUCAT1/AREG轴可能为宫腔粘连的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粘连 上皮-间质转化 lncRNA LUCAT1 ARE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