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帅 焦玉清 +3 位作者 张海波 李岩 韩杰 孟旭 《中国医药》 2016年第4期498-502,共5页
目的 评价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主动脉瓣膜置换(AVR)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连续收治的496例AVR患者,其中AVR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28例,单纯AVR 468例.用倾向性评分按1... 目的 评价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主动脉瓣膜置换(AVR)手术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15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连续收治的496例AVR患者,其中AVR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28例,单纯AVR 468例.用倾向性评分按1∶3进行匹配,匹配后AVR+射频消融组28例,AVR组84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AVR+射频消融组在AVR同期行左心房或双心房射频消融,而AVR组单纯行瓣膜置换.比较2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VR+射频消融组体外循环时间和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长于AVR组[(93±61)min比(59±45) min、(65±40) min比(40±3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重症监护病房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14(5,18)h比8(4,18)h、17(8,32)h比16(6,21)h、(7.0±2.4)d比(7.5±3.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无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透析,术后30 d无再次入院和死亡,2组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呼吸机辅助时间> 24 h:10.7% (3/28)比6.0% (5/84),因出血开胸止血:3.6% (1/28)比0.0% (0/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R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不增加围术期死亡及其他不良事件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主动脉瓣膜置换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期外科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帅 焦玉清 +6 位作者 张海波 孥岩 韩杰 贾一新 许春雷 曾文 孟旭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 评价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我科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患者15例,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442例.研究分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射频消融组15例,用倾向性... 目的 评价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围术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06年1月至2015年7月我科室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实施射频消融患者15例,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442例.研究分组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射频消融组15例,用倾向性评分按1∶3进行匹配,匹配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45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射频消融组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左心房射频消融,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 两组患者在围术期死亡[0与4.4%(2/45),P=1.00];卒中(0与0,P=1.00);出血再次开胸止血[6.7%(1/15)与4.4%(2/15,P=1.00];肾衰竭透析(0与0,P=1.00);主动脉内球囊反搏(0与0,P=1.00)、呼吸机辅助时间>24h [13.0(6,42)h与11.8 (7,35)h,P=0.64]、ICU停留时间[17.5(10,47)h与15.0(9,37)h,P=0.70]、术后住院时间[7.5(6,23)d与9.0(6,30)d,P=0.55]、术后30 d内安装永久性起搏器(0与0,P=1.00]及术后30 d再次入院(0与0,P=1.00)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房颤动射频消融不增加围术期死亡及其他不良事件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原文传递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二尖瓣成形与二尖瓣置换远期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郑帅 焦玉清 +8 位作者 张海波 李岩 韩杰 许春雷 曾文 贾一新 王坚刚 杨斌 孟旭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探索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患者二尖瓣成形(MVP)和二尖瓣置换(MVR)的远期疗效差异。方法 1993年11月至2016年8月我院连续101例NVE患者行二尖瓣手术,其中MVP 52例,MVR 49例。男69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1±14.9)岁。平均随访(99... 目的探索自体瓣膜心内膜炎(NVE)患者二尖瓣成形(MVP)和二尖瓣置换(MVR)的远期疗效差异。方法 1993年11月至2016年8月我院连续101例NVE患者行二尖瓣手术,其中MVP 52例,MVR 49例。男69例、女32例,平均年龄(38.1±14.9)岁。平均随访(99.4±75.8)个月。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住院死亡、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5年、10年、20年MVP组的生存率分别为100.0%、97.6%、97.6%、97.6%,MVR组分别为93.5%、84.3%、84.3%、66.2%(P=0.018)。术后1年、5年、10年、20年MVP组无卒中事件发生,MVR组无卒中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93.9%、89.4%、7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两组感染复发、瓣周漏及再手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5年、10年、20年MVP组无复合终点事件生存率分别为100.0%、97.6%、92.9%、92.9%,MVR组无复合终点事件生存率分别为91.3%、79.6%、75.8%、51.0%,MVP组不良事件明显少于MV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对于NVE二尖瓣病变患者MVP比MVR更有优势,应积极推广MVP技术在NVE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瓣膜心内膜炎 二尖瓣成形 远期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