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大量输血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建萍 仲维佳 +1 位作者 卢家凯 张京岚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非心脏手术后... 目的:分析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总结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非心脏手术后入SICU治疗,符合围手术期输血总量≥1 500mL的患者102例,其中术后发生ALI/ARDS的患者34例(A组),未发生ALI/ARDS的患者68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液制品的总量、输液量、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等指标,总结A组患者术后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趋势,寻找影响ALI/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较B组患者手术时间长、输血总量及输液量多(P<0.05)。A组患者术后氧和指数在术后第2天达到最低(P<0.05)。A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SICU停留时间较B组延长,术后二次气管插管、肾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多于B组(P<0.05),A组患者病死率较B组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及术中输液量是影响ARDS发生的危险因子。结论: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大量输血后发生ALI/ARDS的原因与患者手术时间、输血总量及输液量有关,发生ALI/ARDS的患者预后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输血及输液量对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作用。对于有发生ALI/ARDS倾向的患者,术后积极治疗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围手术期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后心肌损伤比较
2
作者 耿丽敏 张京岚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47-749,共3页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后心肌损伤程度。方法:收集75例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手术和67例腔内修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查结果所示狭窄程度将所有病例分为轻、中、重三组,CTA示至少一处≥75...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开腹手术与腔内修复术后心肌损伤程度。方法:收集75例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手术和67例腔内修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查结果所示狭窄程度将所有病例分为轻、中、重三组,CTA示至少一处≥75%狭窄者为重度狭窄组,至少一处≥50%狭窄者为中度狭窄组,狭窄均<50%者为轻度狭窄组。以肌钙蛋白I(cTnI)≥0.01μg/L为升高。每组进行两种术式病史资料及术后24h cTnI升高情况的比较。结果:中度狭窄组腔内介入13例,共6例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46%;开腹手术15例中13例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8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轻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组腔内介入与开腹手术术后cTnI升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腔内修复术较开腹手术术后心肌损伤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人工血管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及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彭立悦 孙建萍 张京岚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9期721-727,共7页
目的:分析外科ICU术后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探讨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ICU收治的非心脏手术术后VA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VAP患者68... 目的:分析外科ICU术后患者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探讨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外科ICU收治的非心脏手术术后VAP患者临床资料。结果:VAP患者68例,检出病原菌173株,前三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病原菌中存在严重多重耐药情况;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的危险因素:二次插管、多联抗生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脑血管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次插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脑血管病是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组较未感染组死亡率明显增加(P=0.015)。结论:外科ICU中VAP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二次插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低蛋白血症及合并脑血管病为VAP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菌会显著增加患者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原学 耐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急性下肢缺血术后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围术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腾科 寇镭 张京岚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382-385,389,共5页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患者的围术期中的作用,为CRR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6年,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MNMS的患者63例,比较29例行CRR...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MNMS)患者的围术期中的作用,为CRRT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16年,收治的急性下肢缺血术后发生MNMS的患者63例,比较29例行CRRT治疗和34例未行CRRT治疗患者,在围术期临床资料及术后1周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CRRT组ICU停留时间长于无CRRT组(P<0.05)。平均CRRT治疗时长(9.0±7.3)d。CRRT组死亡2例,病死率6.9%。无CRRT组死亡4例,病死率11.8%。CRRT组术后5~7d血肌酐水平、4~7d血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水平、3~7d的HGB水平、术后第5和第7日血钾水平及术后尿量均明显低于无CRRT组(P<0.05)。术后第7日与手术当日比较,两组患者血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乳酸水平均明显降低,CRRT组的血肌酐、HGB及血钾水平均明显降低,CRRT组脱水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CRRT能够有效去除血中肌红蛋白,对于肌红蛋白及肌酸肌酶明显升高、肾功能显著减退的急性下肢缺血的MNMS患者术后应尽早应用CRRT,可以降低血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的水平,减轻横纹肌和肾脏损伤,维持内环境平稳,保护各脏器功能,对MNMS的防治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肌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2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5
5
作者 邱卫红 彭立悦 孙建萍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307-309,共3页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安贞医院外科综合监护行CEA手术患者92例,总结分析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92例患者中7例(7.6%,7/9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安贞医院外科综合监护行CEA手术患者92例,总结分析术后并发症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92例患者中7例(7.6%,7/9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高灌注综合征1例、脑卒中1例、伤口血肿2例及高血压3例;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后均好转或痊愈,无1例死亡。结论:CEA术后发症发生率为7.6%,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并发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动脉导管结扎手术后苏醒期躁动的药物治疗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星 邱莉 王学勇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849-852,856,共5页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动脉导管结扎手术,观察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小儿随机分成三组,七氟烷组(F组),七氟烷...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动脉导管结扎手术,观察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择期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小儿随机分成三组,七氟烷组(F组),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组(R组)和七氟烷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HR、SpO2.记录患儿麻醉时间、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即刻(T0)、5分钟(T1)、10分钟(T2)、20分钟(T3)、30分钟(T4)及60分钟(T5)的躁动评分及平均动脉压(MAP)、HR和SpO2.记录拔管后Ramsay镇静评分、镇痛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儿在年龄、体质量、麻醉时间、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R组、S组患儿术后各点平均动脉压(MAP)、HR明显低于F组(P<0.05),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与S组比较,除T1、T2两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MAP和HR均明显低于R组(P< 0.05).三组患儿术后躁动的情况:与F组比较,R组与S组的躁动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R组比较,除T1外,其余各时间点,S组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R组(P<0.05).术后镇静、镇痛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F组、R组和S组镇静满意率分别为30%、65%和90%,R组、S组的镇静满意率明显高于F组,而R组、S组两组相比,镇静满意率无明显差异.同F组相比,R组、S组的镇痛评分>5分需术后疼痛治疗的比例明显下降,而R组、S组两组相比,>5分的比例S组明显低于R组(P<0.05).三组中仅F组有2例恶心呕吐.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麻醉效果优于单纯七氟烷吸入麻醉,可减轻苏醒期躁动.而舒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小儿动脉导管结扎术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手术结束后苏醒快,术后镇痛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瑞芬太尼 舒芬太尼 小儿 苏醒期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