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志诚 王晓东 《微创医学》 2019年第3期314-316,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胃穿孔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 目的 探讨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胃穿孔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开腹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胃动力恢复情况(血清胃泌素水平、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VAS评分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显著少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h、72h两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48h观察组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引流管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7d观察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镇痛药物使用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67%(P<0.05)。结论 相对于开腹胃穿孔修补术,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效果更好,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胃肠动力,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修补术 开腹 胃穿孔 胃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探讨
2
作者 徐志诚 李春海 《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6期80-81,共2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结肠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100例原发性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观察组接受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全部完成手术。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少、肛门排气时间短、淋巴结清扫数量多(P <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P <0.05)。结论利用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进行治疗,效果安全可靠,术后恢复时间短,其能够在保证积极清除淋巴结的同时,也可以使所切除的系膜完整,积极降低术后治疗风险,提升患者预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全结肠系膜切除 结肠癌 安全性 肛门排气时间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50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赵广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5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防护措施,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经验。方法随机选取100例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患者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术后出血,阻塞性黄疸,胆瘘及腹胀等手术并发症的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6%(23/50)显著低于对照组78%(39/50)(P<0.05);观察组的治疗满意率96%(48/50)高于对照组86%(43/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医护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理论,了解并发症及防护的基本知识,在术前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术后恢复准备好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94例临床分析
4
作者 赵广龙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2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方法随机选取194例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04例患者给予保留上极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照组90例患者给予... 目的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方法随机选取194例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04例患者给予保留上极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照组90例患者给予传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进食时间,出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如发热,手足麻木,喉部神经受损等)及术后随访情况等。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更加明显。观察组发生发热和手足麻木患者各2例,发生率各为1.92%,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84%;对照组发热和神经受损各2例,发生率为2.22%,手足麻木和复发各4例,发生率为4.44%,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2%。从总体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效果更加理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有效降低了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手术操作中严格对切除范围进行确定可以有效减少复发情况,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次全切除术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降低高风险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轶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2期40-42,45,共4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减少高风险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肠镜取病理确诊为直肠癌且行Dixon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 目的探讨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减少高风险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经肠镜取病理确诊为直肠癌且行Dixon手术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中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对照组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不做造瘘。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中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住院费用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中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可以使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快速恢复,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有效地降低高风险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 高风险 直肠癌 吻合口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的营养支持方案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轶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8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且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0例,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改善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确诊且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40例,使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照组采用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对两组的术后营养学指标、免疫指标和炎症指标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术后7 d实验组营养指标水平和免疫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炎症指标水平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能够快速改善患者营养不良,提高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改善营养不良 提高免疫力 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 全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轶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1期117-119,123,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且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70例,按照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分成试验组(发病时间72 h以内)和对照组(发病时间超过72 h),... 目的探讨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1月间在我院确诊且行阑尾切除术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70例,按照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分成试验组(发病时间72 h以内)和对照组(发病时间超过72 h),其中试验组患者39例,对照组患者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发热时间、抗菌素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也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热时间、术后抗菌素的使用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2例,腹腔脓肿1例,对照组切口感染4例,腹腔脓肿2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阑尾系膜出血、阑尾残端瘘、阑尾残株炎、肠梗阻等并发症,试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时手术在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中,手术时间短、肠道功能恢复快、术中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少,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手术 延时手术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microRNA-21和microRNA-126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周轶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第4期47-49,共3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死亡率较高,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由调控细胞关键信号通路的失调、肿瘤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多因素参与,通过肿瘤细胞的增殖、迁...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我国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死亡率较高,其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由调控细胞关键信号通路的失调、肿瘤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等多因素参与,通过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扩散等多途径发展'microRNA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生物中,非蛋白质编码RNA,长度为21~23核苷酸。通过已经被阐明的一小部分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得知,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都有microRNA的参与,如胚胎发育、细胞分化与先天免疫等,尤其针对病毒性肝炎、肝癌等疾病更是存在着不同的microRNA表达,对于调控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起着关键作用[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临床意义 MICRORNA 癌患者 CARCINOMA 血清 抑癌基因 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穿刺引流与胆囊造瘘在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轶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4期51-53,56,共4页
目的探讨胆囊穿刺引流与胆囊造瘘在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我院确诊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胆囊穿刺引流术... 目的探讨胆囊穿刺引流与胆囊造瘘在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间在我院确诊的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行胆囊穿刺引流术,对照组行胆囊造瘘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前、术后白细胞计数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试验组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穿刺引流能够安全有效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合并急性腹膜炎,且住院时间短、手术费用低,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穿刺引流 胆囊造瘘 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 合并急性腹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26a和microRNA-199a在胃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轶冰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23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micrRNA-26a和micrRNA-199a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确诊且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qRT-PCR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血清中micrRNA-26a和micrRNA-199a表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佳木斯市中心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确诊且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qRT-PCR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micrRNA-26a和micrRNA-199a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结果 micrRNA-26a在实验组术前血清样本中的表达水平(1.76±0.54)明显低于对照组(5.33±1.12)(t=4.55,P=0.002),也明显低于术后血清样本中的表达水平(3.89±0.87)(t=5.11,P=0.001);micrRNA-199a在实验组术前血清样本中的表达水平(29.54±3.12)明显高于对照组(6.07±1.34)(t=6.19,P=0.001),也明显高于术后血清样本中的表达水平(15.87±2.64)(t=5.76,P=0.001)。结论 micrRNA-26a和micrRNA-199a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的血清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血清样本 microRNA-26a microRNA-199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2
11
作者 吕宗峻 蔡佳瑶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1期3679-3681,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148例腹股沟直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4例。在假疝囊处理方法... 目的:比较不同假疝囊处理方法对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9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的148例腹股沟直疝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74例。在假疝囊处理方法的选择上,A组予以经腹直肌悬吊法,B组予以四针缝合法。记录术中及术后指标(术中出血量、假疝囊关闭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在术后1d及3d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假疝囊关闭时间、手术时间均长于A组(P<0.05),术后1d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未发现肠管损伤、补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无复发情况发生,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经腹直肌悬吊法和四针缝合法均能有效关闭直疝假疝囊,后者更能减轻术后疼痛和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直疝 腹腔镜 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假疝囊 经腹直肌悬吊法 四针缝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对女性直肠脱垂术后肠道功能及膀胱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锴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18期3114-3116,共3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LVMR)对女性直肠脱垂术后肠道功能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90例女性直肠脱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LVMR)治疗,对比分析患... 目的:探究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LVMR)对女性直肠脱垂术后肠道功能及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90例女性直肠脱垂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给予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LVMR)治疗,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阻塞性排便综合征程度、大便失禁程度、肠道和膀胱功能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术后患者肠道和膀胱功能评分、阻塞性排便综合征程度评分、大便失禁程度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生理机能、精神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结论:与术前相比,采用LVMR手术治疗后,有利于直肠脱垂女性患者术后肠道功能及膀胱功能的恢复,同时可在一定程度降低阻塞性排便的发生,改善患者大便失禁的程度,提高其生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 肠道功能 膀胱功能 直肠脱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锴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6期15-17,共3页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 目的:观察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客观缓解率、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糖原抗原19-9(CA19-9)]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52.50%(21/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EA、CA125、CYFRA21-1和CA19-9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株单抗联合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提高客观缓解率,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FOLFIRI化疗方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伐珠单抗 FOLFIRI化疗方案 晚期 结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客观缓解率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患者的效果比较
14
作者 孙锴 《中国民康医学》 2021年第13期126-127,共2页
目的:比较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远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行胃小弯全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 目的:比较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远端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行胃小弯全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患者可提高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经口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其效果优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胃癌 传统胃癌根治术 胃小弯全切术 淋巴结 并发症 复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