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105例疗效观察
1
作者
白玉海
崔海
白玉泉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17期820-821,共2页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型肉毒毒素多点局部注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105例,6个月后观察疗效,其中复发者一个月后再次给予治疗,最多注射治疗3次。并使用Cohen和Albert量表进行评估。结果6个月后症状...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型肉毒毒素多点局部注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105例,6个月后观察疗效,其中复发者一个月后再次给予治疗,最多注射治疗3次。并使用Cohen和Albert量表进行评估。结果6个月后症状完全好转90例,占85.71%;明显改善12例,占11.42%;部分改善3例,占2.85%。疗效平均持续约3~6个月,复发者重复注射仍有效,出现局部面部肿胀9例,眼睑闭合不全6例,面肌无力、眼睑下垂各为3例,但是未经过任何处置均在1~2周内恢复。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确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偏侧面肌痉挛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SPECT脑显像对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白玉海
杨丽丽
+6 位作者
崔海
马彦鑫
崔志堂
王晓红
张锦
应虹
刘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5期533-535,共3页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的重要危险因素。50%-60%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1]。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的重要危险因素。50%-60%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1]。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ICD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而正确的评估颈内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为其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就诊的31例ICD患者,就其超声检测CAS程度与SPECT检测脑组织灌流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脑显像
颈内动脉狭窄
脑组织
低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内动脉系统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
原文传递
题名
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105例疗效观察
1
作者
白玉海
崔海
白玉泉
机构
黑龙江省
大庆市油田总
医院
神经
内科
黑龙江省依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黑龙江省
依安县
妇幼保健院
内科
出处
《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第17期820-821,共2页
文摘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A-型肉毒毒素多点局部注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105例,6个月后观察疗效,其中复发者一个月后再次给予治疗,最多注射治疗3次。并使用Cohen和Albert量表进行评估。结果6个月后症状完全好转90例,占85.71%;明显改善12例,占11.42%;部分改善3例,占2.85%。疗效平均持续约3~6个月,复发者重复注射仍有效,出现局部面部肿胀9例,眼睑闭合不全6例,面肌无力、眼睑下垂各为3例,但是未经过任何处置均在1~2周内恢复。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确为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方法。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偏侧面肌痉挛
临床疗效
分类号
R745.12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SPECT脑显像对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白玉海
杨丽丽
崔海
马彦鑫
崔志堂
王晓红
张锦
应虹
刘杰
机构
大庆油田总
医院
神经
内科
黑龙江省依安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大庆油田总
医院
核医学室
大庆油田总
医院
超声心动室
大庆油田总
医院
急诊
内科
出处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5期533-535,共3页
文摘
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是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D)的重要危险因素。50%-60%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是由于动脉狭窄性病变进行性发展所致^[1]。因此,有效地干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ICD的防治有重要作用,而正确的评估颈内动脉狭窄(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为其干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现将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就诊的31例ICD患者,就其超声检测CAS程度与SPECT检测脑组织灌流之间的关系报道如下。
关键词
SPECT脑显像
颈内动脉狭窄
脑组织
低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颈内动脉系统
缺血性脑血管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
分类号
R742.5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R543.4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105例疗效观察
白玉海
崔海
白玉泉
《临床医药实践》
200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SPECT脑显像对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组织低灌注的研究
白玉海
杨丽丽
崔海
马彦鑫
崔志堂
王晓红
张锦
应虹
刘杰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