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系统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海峰 张宇 +4 位作者 唐立新 张宇1 李杨 耿宏伟 任洋 《农业展望》 2019年第3期55-59,共5页
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节本增效、协同创新、全面自主运维的信息化需求,科研管理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联合,采用Java、 Hibernate框架、 Ajax等技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数据信息化管理、科研流程信息化、数据安全共享... 针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节本增效、协同创新、全面自主运维的信息化需求,科研管理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联合,采用Java、 Hibernate框架、 Ajax等技术自主研发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科研数据信息化管理、科研流程信息化、数据安全共享、全面自主运维的目标,提升省级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管理系统 系统建设 HIBERNATE 信息化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分析及建议 被引量:7
2
作者 申惠波 《农业科技管理》 2012年第2期56-58,共3页
文章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化实现成果转化的三种途径,提出了支持成果产出源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科研立项要更贴近农业生产实际... 文章研究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县共建、打造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化实现成果转化的三种途径,提出了支持成果产出源头、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科研立项要更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等建议,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 转化途径 分析 发展建议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育种现状分析及育种方向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申惠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4期131-133,共3页
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推广应用现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单位,品种类型全面、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适应品种,且品种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科研水平高、科研人员能力强,是黑龙江省最大... 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推广应用现状,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大豆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单位,品种类型全面、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适应品种,且品种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科研水平高、科研人员能力强,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大豆育种单位。同时对黑龙江省大豆育种工作提出加强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引进,加强高油、高蛋白和高产大豆品种选育,加强大豆抗性育种和加强特用大豆育种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大豆品种 现状分析 育种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申惠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7期140-144,共5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但受气候影响,玉米品种呈现多、乱、杂现象,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玉米品种审定和推广调查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玉米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单位,其科研水平高、科研人员能力强,... 黑龙江省是我国玉米生产第一大省,但受气候影响,玉米品种呈现多、乱、杂现象,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近几年玉米品种审定和推广调查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是黑龙江省玉米品种选育数量最多的单位,其科研水平高、科研人员能力强,玉米品种类型全面、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适应品种,且玉米品种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最大。同时,对黑龙江省玉米育种工作提出整合玉米育种资源、加强资源材料创新、加强耐密品种选育和加强高新育种技术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玉米品种 现状分析 育种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与分析
5
作者 滕险峰 李波 +1 位作者 申惠波 刘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年第5期134-136,共3页
"十五"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能力及服务"三农"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全院25个研究所的农业部"十五"综合科研能力评估的基本数... "十五"以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创新能力及服务"三农"能力上有了较大提高,对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全院25个研究所的农业部"十五"综合科研能力评估的基本数据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分析。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五"以来的综合科研能力有了较大进步,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评估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能力与发展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申惠波 刘峰 +2 位作者 滕险峰 李波 富相奎 《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12期133-133,共1页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主要生产基地与出口基地,播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提高黑龙江大豆产量与品质,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大豆生产状况的研究,就我省大豆生产品种、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发展...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主要生产基地与出口基地,播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提高黑龙江大豆产量与品质,对保障我国粮油安全,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我省大豆生产状况的研究,就我省大豆生产品种、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等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生产 产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黑龙江省粮食增产能力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申惠波 《农业科技管理》 2013年第4期21-23,共3页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571万t,其中,商品粮达到78%,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对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制约黑龙江省粮食增产...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大省,2011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 571万t,其中,商品粮达到78%,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对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制约黑龙江省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增加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加大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力度等促进黑龙江省粮食增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粮食增产 现状分析 制约因素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育种现状分析及育种方向探讨
8
作者 申惠波 《农业机械》 2012年第10期58-60,共3页
本文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育种现状及品种在黑龙江省不同积温生态区分布。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粳稻品种选育数量多、类型全和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粳稻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推广面积大且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 本文分析了2001-2010年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育种现状及品种在黑龙江省不同积温生态区分布。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粳稻品种选育数量多、类型全和黑龙江省各积温带都有粳稻品种,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推广面积大且黑龙江省农科院粳稻育种在黑龙江省具有重要地位。同时提出黑龙江省粳稻育种应以提高品质、抗病、抗冷害、抗倒伏和分子育种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粳稻育种 现状分析 育种建议
原文传递
新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浅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凯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年第1期117-119,共3页
文章研究了新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分析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机构分工、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及档案管理等方面,探索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研院 科研管理 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对策与展望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宇 王晓楠 +4 位作者 唐立新 张有智 任洋 张海峰 李杨 《农业展望》 2020年第2期93-97,106,共6页
门户网站、科研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宣传服务的主要信息技术途径和手段,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安全性问题却愈加凸显。针对农业科研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运维问题,总... 门户网站、科研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科研创新和技术宣传服务的主要信息技术途径和手段,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安全性问题却愈加凸显。针对农业科研领域信息系统的安全运维问题,总结了农业科研信息系统的运维特点和主要网络威胁形式,揭示了黑客的主要攻击手段,从技术层面上剖析了黑客的攻击原理。最后,从农业科研信息系统的网络架构设计、门户网站防护和农业物联网系统安全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的网络安全对策,指出在未来的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工作中,政府和电信部门的职责、数据加密技术对提升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安全性的作用,以及农业物联网设施的系统安全工作将会成为农业科研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研 系统安全 信息技术 农业物联网 网络安全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与县级推广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淑雯 《农业科技管理》 2007年第6期71-74,共4页
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已在国内外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证实,但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转化成果的普及率都很低,探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模式,使科研—推广—生产成为结合顺畅的统一体,是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 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已在国内外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得到证实,但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以及转化成果的普及率都很低,探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模式,使科研—推广—生产成为结合顺畅的统一体,是多年来一直备受关注的话题。文章以明水县为例,全面分析了近年来县级科技推广的4种模式,逐一分析其利弊,提出现阶段科研机构与县级农业中心组成的联合型推广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开创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推广模式 院县共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12
作者 滕险峰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9-240,共2页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条件 基础产业 宏观环境 调控方式 经营机制 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和低温与农业技术对策 被引量:5
13
作者 聂希安 《黑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3-35,共3页
干旱、低温是我省农业生产上两大障碍因素,直接左右着我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干旱年年都有,低温冷害则间隔出现,两者同时出现就会造成粮食总产大幅度下降。据各地有关部门预测,1991年农业气候特点是春季严重干旱,将直接影响一次播种... 干旱、低温是我省农业生产上两大障碍因素,直接左右着我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干旱年年都有,低温冷害则间隔出现,两者同时出现就会造成粮食总产大幅度下降。据各地有关部门预测,1991年农业气候特点是春季严重干旱,将直接影响一次播种保全苗,夏季时有低温出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低温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王秋菊 常本超 +8 位作者 张劲松 韩东来 隋玉刚 陈海龙 杨兴玉 王雪冬 焦峰 新家宪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748-2757,共10页
【目的】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土壤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开展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施秸秆(S),秸秆+化肥(SNPK),单施化肥(NPK)。在2005年后连年处理,并于试验处理前和2010年、201... 【目的】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土壤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开展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施秸秆(S),秸秆+化肥(SNPK),单施化肥(NPK)。在2005年后连年处理,并于试验处理前和2010年、2015年试验处理期间调查土壤容重、硬度、孔隙、三相组成以及水稻产量。【结果】白浆土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10年产量平均,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处理水稻产量比对照和秸秆单独还田处理增产275.70%和133.23%,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4.17%。秸秆还田处理水稻产量在还田第5—10年平均产量比第1—5年有增加趋势;长期秸秆还田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土壤容重、硬度,还田10年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容重低于化肥单施、秸秆单施及对照处理,SNPK处理0—20、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6.34%和10.00%,与还田5年后同类处理相比仍呈下降趋势;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土壤硬度10年后在10、20、30 cm土层与处理前相比分别降低为26.87%、5.68%和4.62%,在20—3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还田10年与5年后相比有下降趋势,其他处理变化不明显;还田5年后,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在0—20、20—30、30—40 cm土层土壤固相比例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8.82%、8.36%和3.65%,还田10年后分别下降10.87%、10.61%和4.67%,10年后要比5年后下降幅度大,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比秸秆单施和化肥单施处理下降幅度大;长期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效孔隙的数量,在处理间和年限间差异极显著,还田10年后,在0—20、20—30、30—40 cm土层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土壤有效孔隙比对照增加28.86%、63.85%和23.40%,在20—30 cm和30—40 cm土层比化肥单施增加12.55%和62.96%,在0—20、20—30、30—40cm土层比秸秆单施增加19.68%、56.52%和24.46%;与还田5年后相比,土壤有效孔隙度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可以改善白浆土不良物理性状,降低白浆层的容重、硬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和有效孔隙的比例,提高水稻产量。秸秆还田年限越长改善土壤不良物理性质效果越明显。单独进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效果不明显,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处理效果明显;在不同处理上,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既有改土效果,又可提高水稻产量,而单施化肥和单独秸秆还田均达不到此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白浆土 土壤特性 有效孔隙 容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的应用及增产效果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中超 刘峰 +4 位作者 王秋菊 姜辉 张劲松 姚春雨 高盼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49-54,共6页
中耕培土是马铃薯生产的关键耕作技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中耕培土犁培土效果达不到当前生产作业要求,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解决该问题,该研究根据马铃薯生产现状,应用自主研发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并以传统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是马铃薯生产的关键耕作技术,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中耕培土犁培土效果达不到当前生产作业要求,限制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为解决该问题,该研究根据马铃薯生产现状,应用自主研发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并以传统中耕培土犁为对照,开展不同垄距培土犁培土效果对比试验,设置垄距为65、70、80和90 cm,分别在马铃薯苗期及现蕾期进行2次培土,探讨马铃薯专用培土犁的最佳培土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马铃薯专用中耕培土犁培土,垄体明显增大,垄体土壤质量高于对照21.7%~33.4%,有利于马铃薯生育期地下干物质的积累,提高马铃薯匍匐茎数;有利于地下薯块的增长,大、中薯块茎产量增加,小薯块茎所占比率有所减少;马铃薯产量两年平均为38 215.0~43 131.2 kg/hm^2,比对照提高1.1%~7.3%,商品薯产量为33 788.9~39 346.7 kg/hm^2,比对照提高4.1%~11.2%,青薯产量为670.7~834.3 kg/hm^2,比对照降低18.7%~28.8%;其中垄距为80 cm培土处理马铃薯产量最高、青薯产量最低,均值分别为43 131.2和670.7 kg/hm^2,为马铃薯专用中耕培犁的最佳培土模式。该研究可为马铃薯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机械化 品质控制 马铃薯 专用培土犁 培土模式 垄距 培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稻田连续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大田试验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秋菊 高中超 +7 位作者 张劲松 常本超 姜辉 孙兵 郭中原 贾会彬 焦峰 刘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26-132,共7页
为了明确深耕对水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影响,该文在黑土型水稻土上开展深耕研究,应用自主研发的水田深翻犁,开展深翻、浅翻与旋耕大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浅翻和深翻可以降低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与旋耕相比,土壤固相比率降低幅度分... 为了明确深耕对水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影响,该文在黑土型水稻土上开展深耕研究,应用自主研发的水田深翻犁,开展深翻、浅翻与旋耕大区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浅翻和深翻可以降低土壤固相比率和容重,与旋耕相比,土壤固相比率降低幅度分别为0.74%~4.80%和1.86%~3.90%;>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分别下降0.09 g/cm^3和0.08 g/cm^3,>20~30 cm土层深翻处理土壤容重比旋耕下降0.03 g/cm^3;>10~20 cm土层土壤的通气系数和饱和透水系数浅翻处理比旋耕分别提高4.04倍和2.71倍,深翻提高4.42倍和2.14倍;>20~30 cm深翻比旋耕提高1.86倍和2.87倍,2年趋势一致;深翻可使土壤养分指标在各层趋于平均化;深耕可促进水稻根系生长,根系的生长量与根长增加幅度为6.53%~16.33%和10.81%~21.62%,深翻好于浅翻;深耕提高水稻产量,2015年浅翻和深翻处理水稻实测产量分别比旋耕增产6.91%和9.81%,2016年增产6.59%和7.84%,2年增产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耕作 有机质 深耕 理化性质 根系 养分累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波 包怡红 +1 位作者 高锋 王振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5,69,共4页
本文研究了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分析了其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略弱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13.94μ... 本文研究了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采用Lineweaver-Burk双倒数法分析了其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略弱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13.94μg/m L和623.73μg/m L;对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不及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二者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902.91μg/m L和865.96μg/m L。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为非竞争性抑制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松球鳞片 多酚 Α-淀粉酶 Α-葡萄糖苷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低湿地水田土壤理化特性及暗管排水效果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7 位作者 常本超 韩东来 隋玉刚 杨兴玉 陈海龙 新家宪 刘艳霞 焦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38-143,共6页
低湿土壤渍涝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改良低湿土壤渍涝问题,该文研究低湿地水田草甸沼泽土土壤特性,并探讨利用暗管排水进行低湿地排水及种植水稻的效果。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土壤质地黏重、各层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在40%以上;有... 低湿土壤渍涝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改良低湿土壤渍涝问题,该文研究低湿地水田草甸沼泽土土壤特性,并探讨利用暗管排水进行低湿地排水及种植水稻的效果。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土壤质地黏重、各层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在40%以上;有效孔隙低,在6.40%~7.81%之间,通气、透水性差,母质层几乎不透气、透水,土体容气度为5.55%~16.08%;含水率高,自然状态达到40%以上;土壤容重低,耕层为0.93 g/cm3,母质层1.30 g/cm3;硬度低,液性指数在0.38~0.61之间,整体处于可塑状态,机械承载力差;草甸沼泽土上设置暗管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随距暗管距离不同,土壤排水效果有差异,距离暗管越近,土壤排水效果越好,水分降低的越明显;同样排水晒田后,暗管处理土壤表层状态呈干裂状态,对照(无暗管排水区)则仍呈湿润状态;从水稻产量看,有暗管的处理水稻产量比无暗管处理增产8.06%。研究可为低湿地水田合理利用及改良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特性 排水 暗管 产量 三江平原 水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土培肥犁改良瘠薄土壤的效果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秋菊 刘峰 +8 位作者 高中超 姚春雨 张劲松 常本超 高盼 张春峰 贾会彬 焦峰 姜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33,共7页
研究根据心土培肥的改土技术要求研制出心土培肥犁,并分别在瘠薄黑土和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开展大面积机械改土试验,明确自主研发的心土培肥犁改土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作物产量的效果,为其广泛应用到低产土壤改良提供机械及技术支... 研究根据心土培肥的改土技术要求研制出心土培肥犁,并分别在瘠薄黑土和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开展大面积机械改土试验,明确自主研发的心土培肥犁改土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作物产量的效果,为其广泛应用到低产土壤改良提供机械及技术支持。试验设深松、心土培肥和常规对照耕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心土培肥和深松在不同类型土壤上对土壤理、化性质,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性状影响后效不完全一致;心土培肥降低土壤抗剪强度后效明显,碳酸盐草甸黑钙土〉10~30 cm土层土壤抗剪强度比对照降低6.65~12.16 k Pa,黑土比对照降低8.20~11.31 k Pa,碳酸盐草甸黑钙土改土后效果明显,黑土改土后效长,心土培肥改土效果优于深松;土壤容质量和硬度趋势同上;心土培肥提高土壤透气系数为2.78~14.28倍,饱和导水率为2.38~11.62倍;深松和心土培肥可提高下层土水分消耗比例,〉30~60 cm土层耗水量为心土培肥区〉深松区〉对照区,心土培肥耗水量比照高10%;心土培肥处理可提高土壤磷含量和供磷强度,〉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供磷强度比对照分别提高4.19~5.17倍和4.96~17倍,碳酸盐草甸黑钙土高于黑土;心土培肥可提高玉米产量,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心土培肥增产幅度为6.82%~18.01%,黑土增产幅度为6.45%~11.18%,平均增产效果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薄层黑土,但黑土持续增产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业机械 作物 心土培肥犁 碳酸盐草甸黑钙土 薄层黑土 理化性质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孔树脂纯化红松松球鳞片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李波 包怡红 +1 位作者 高锋 王振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51-255,共5页
通过吸附和解吸实验,从树脂ADS-7、S-8、NKA-9、NKA-Ⅱ、HPD600、AB-8、X-5、D101、D3520中筛选出了适合纯化红松松球鳞片多酚的大孔树脂,并确定纯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AB-8树脂为吸附分离红松松球鳞片多酚类物质的优良材料,纯化工艺... 通过吸附和解吸实验,从树脂ADS-7、S-8、NKA-9、NKA-Ⅱ、HPD600、AB-8、X-5、D101、D3520中筛选出了适合纯化红松松球鳞片多酚的大孔树脂,并确定纯化工艺参数。结果显示,AB-8树脂为吸附分离红松松球鳞片多酚类物质的优良材料,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样体积为0.3BV,上样浓度为1.5mg/mL,上样后静态吸附3h,水洗3BV,洗脱剂为90%乙醇,洗脱剂用量为1.6BV。在此条件下,多酚的纯度由12.51%提高到35.07%。同时对纯化前后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红松松球鳞片多酚经纯化后还原Fe3+的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都强于粗提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孔树脂 纯化 红松松球鳞片 多酚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